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一、 选题缘起 | 第11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一) 关于蒙学的界定 | 第11-12页 |
(二) 蒙学教材研究 | 第12-14页 |
(三) 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4-15页 |
(四) 蒙学教材与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研究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6页 |
(二) 历史研究法 | 第16页 |
(三) 比较法 | 第16-17页 |
四、 本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一) 理论价值 | 第17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蒙学教材及其与儿童对外汉语教材的适应性研究 | 第18-27页 |
一、 蒙学教材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一) 内容上的丰富性 | 第18页 |
(二) 形式上的多样性 | 第18页 |
(三) 思想上的启蒙性 | 第18页 |
(四) 学以致用的实用性 | 第18-19页 |
二、 “三百千”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19-20页 |
(一) 《三字经》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19-20页 |
(二) 《百家姓》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20页 |
(三) 《千字文》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 第20页 |
三、 “三百千”在儿童对外汉语历史上的运用及其当代价值 | 第20-22页 |
(一) “三百千”在儿童对外汉语历史上的运用 | 第20-22页 |
1. “三百千”在汉字文化圈的使用情况 | 第20-21页 |
2. “三百千”在非汉字文化圈的使用情况 | 第21-22页 |
(二) “三百千”在儿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当代价值 | 第22页 |
四、 蒙学教材与儿童对外汉语教学的适应性 | 第22-26页 |
(一) 教材内容的适应性 | 第22-24页 |
1. 集中识字类 | 第23页 |
2. 伦理道德类 | 第23页 |
3. 知识学习类 | 第23-24页 |
4. 声律诗歌类 | 第24页 |
(二) 教材形式的适应性 | 第24-26页 |
1. 体现了汉语以“字”为结构单位的特色 | 第24-25页 |
2. 体现了汉语的“意合”特点 | 第25-26页 |
五、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蒙学教材对儿童对外汉语教材研究的借鉴意义 | 第27-39页 |
一、 儿童对外汉语教材的现状及特点 | 第27-31页 |
(一) 儿童对外汉语教材现状 | 第27页 |
(二) 儿童对外汉语教材分析 | 第27-31页 |
二、 蒙学教材与儿童对外汉语教材的比较 | 第31-33页 |
(一) 教材适应对象 | 第31-32页 |
(二) 教材依据 | 第32页 |
(三) 教材内容 | 第32-33页 |
(四) 教材形式 | 第33页 |
三、 蒙学教材对儿童对外汉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33-38页 |
(一) 应编写适用于儿童的对外汉语教材 | 第33-34页 |
(二) 应编写专门的对外汉语识字教材 | 第34-35页 |
(三) 应充分利用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 | 第35-37页 |
(四) 应注重内容的实用性 | 第37-38页 |
四、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蒙学教材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借鉴意义 | 第39-48页 |
一、 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与分析 | 第39-41页 |
(一) 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法的现状 | 第39-40页 |
(二) 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分析 | 第40-41页 |
二、 蒙学教材对儿童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启示 | 第41-47页 |
(一) 加强集中识字 | 第41-43页 |
(二) 注重诵读与背诵 | 第43-44页 |
(三) 强调识写分开 | 第44-46页 |
(四) 重视写字与书法教育 | 第46-47页 |
三、 小结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