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语言暴力问题研究--以烟台市芝罘区A小学为例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一、引言 | 第12-2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关于教师语言暴力内涵的研究 | 第13-14页 |
2.关于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影响的研究 | 第14页 |
3.关于教师语言暴力成因的研究 | 第14页 |
4.关于教师语言暴力的化解策略的研究 | 第14页 |
5.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14-15页 |
(三)教师语言暴力概念界定及其辨析 | 第15-16页 |
1.概念界定 | 第15页 |
2.概念辨析 | 第15-16页 |
(1)语言暴力与言语暴力 | 第15页 |
(2)语言暴力与话语霸权 | 第15-16页 |
(3)语言暴力与批评 | 第16页 |
(四)主要理论资源 | 第16-18页 |
1.软暴力:话语权的“滥用” | 第16-17页 |
2.形塑心灵:语言的“施动”功能 | 第17页 |
3.对话:“主体间性”的表现 | 第17-18页 |
(五)研究设计 | 第18-21页 |
1.研究对象 | 第18页 |
2.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1)文献法 | 第18-19页 |
(2)观察法 | 第19页 |
(3)调查法 | 第19-21页 |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基本概况 | 第21-29页 |
(一)小学生问卷分析 | 第21-24页 |
1. 数据统计 | 第21-23页 |
2. 数据分析 | 第23-24页 |
(1)年级越高,学生越易被语言暴力伤害 | 第23-24页 |
(2)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成为最主要的施暴对象 | 第24页 |
(3)学生对教师语言暴力多持“否定”态度 | 第24页 |
(4)小学生对教师语言暴力的忍受性强 | 第24页 |
(二)教师问卷分析 | 第24-26页 |
1.数据统计 | 第24-26页 |
2.数据分析 | 第26页 |
(1)农村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现象比城市小学严重 | 第26页 |
(2)大多数教师不认可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 第26页 |
(三)家长问卷分析 | 第26-29页 |
1.数据统计 | 第26-28页 |
2.数据分析 | 第28-29页 |
(1)绝大多数家长不赞成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 | 第28页 |
(2)家长关于“消解教师语言暴力的诉求”最为强烈 | 第28-29页 |
三、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及危害 | 第29-48页 |
(一)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 | 第31-38页 |
1.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表现类型 | 第31-34页 |
(1)类型一:讽刺型 | 第31页 |
(2)类型二:辱骂型 | 第31-32页 |
(3)类型三:威胁型 | 第32-33页 |
(4)类型四:预言型 | 第33页 |
(5)类型五:命令型 | 第33-34页 |
2.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施暴对象 | 第34-38页 |
(1)学习成绩差 | 第34页 |
(2)纪律性差 | 第34-35页 |
(3)家庭社会阶层低 | 第35-37页 |
(4)家长与教师沟通“失效” | 第37-38页 |
(二)小学教师语言暴力对学生的危害 | 第38-48页 |
1.侵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 第39-42页 |
(1)挫伤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 第39-40页 |
(2)导致自我意识的不健全 | 第40-41页 |
(3)破坏人际交往的良性发展 | 第41-42页 |
2.阻碍小学生的道德发展 | 第42-48页 |
(1)对道德认知的不良影响 | 第42-43页 |
(2)对道德情感的侵蚀 | 第43-46页 |
(3)对道德意志的削弱 | 第46页 |
(4)对道德行为的不良示范 | 第46-48页 |
四、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成因 | 第48-54页 |
(一)教师压力大 | 第48-50页 |
1.教师之间竞争激烈 | 第48-49页 |
2.教师工作密度大 | 第49页 |
3.“顽劣”学生的存在 | 第49-50页 |
4.社会各界的期望值过高 | 第50页 |
(二)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 第50-51页 |
1.职业道德水平低 | 第50-51页 |
2.缺乏科学的教育观念 | 第51页 |
3.法律意识不强 | 第51页 |
(三)学校管理不到位 | 第51-54页 |
1.学校缺乏对教师语言暴力的监管 | 第52页 |
2.学校不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52页 |
3.学校没有积极营造文明的教育氛围 | 第52-54页 |
五、小学教师语言暴力的消解策略 | 第54-58页 |
(一)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 第54-55页 |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 第54-55页 |
2.建立健全奖惩机制 | 第55页 |
(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 第55-57页 |
1.爱工作、爱学生 | 第56页 |
2.克服职业倦怠 | 第56-57页 |
(三)开展家校合作 | 第57-58页 |
1.设置家校合作机构,开展家校合作 | 第57页 |
2.采取有效方式,及时沟通 | 第57-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