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9页 |
(一) 客观机会的指引 | 第8页 |
(二) 时代发展的要求 | 第8-9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一) 经验改造 | 第9页 |
(二) 自我理解 | 第9-10页 |
(三) 教师生命教育 | 第10-15页 |
三、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第15-17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经验改造与自我理解的内涵 | 第17-21页 |
一、经验改造 | 第17-19页 |
(一) 对“经验”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 经验与体验的辨析 | 第18-19页 |
(三) 对“经验改造”的界定 | 第19页 |
二、自我理解 | 第19-21页 |
(一) 对“理解”的认识 | 第19-20页 |
(二) 对“自我理解”的认识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教师生命教育中的经验改造与自我理解 | 第21-26页 |
一、教师生命教育与经验改造 | 第21-23页 |
(一) 经验改造与教育 | 第21页 |
(二) 经验改造与生命教育 | 第21-22页 |
(三) 经验改造与教师生命教育 | 第22-23页 |
二、教师生命教育与自我理解 | 第23-24页 |
(一) 教师迫切需要自我理解 | 第23-24页 |
(二) 自我理解是教师生命教育的核心追求 | 第24页 |
(三) 自我理解的结构 | 第24页 |
三、教师生命教育中各要素的关系 | 第24-26页 |
第三章 教师生命教育实践案例分析 | 第26-42页 |
一、案例分析的背景 | 第26-27页 |
(一) 北京市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小学品德) | 第26页 |
(二) 海淀区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培训(小学品德) | 第26-27页 |
(三) 中关村二小班主任工作室“生命教育”研修 | 第27页 |
二、教师生命教育的实施形式 | 第27-29页 |
(一) 品社教师培训 | 第27-29页 |
(二) 学校自行组织的校本研修 | 第29页 |
三、教师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品社教师培训 | 第29-38页 |
(一) 培训的目标与主题 | 第30-31页 |
(二) 培训的课程设置与实施 | 第31-35页 |
(三) 培训成果与考评 | 第35-36页 |
(四) 教师生命教育实施的注意事项 | 第36-38页 |
四、教师生命教育实践探索之校本研修 | 第38-42页 |
(一) 研修目标 | 第38页 |
(二) 研修课程设置 | 第38-39页 |
(三) 研修具体过程 | 第39-40页 |
(四) 研修的注意事项 | 第40-42页 |
第四章 教师生命教育成果分析 | 第42-54页 |
一、经验改造的抓手 | 第42-44页 |
(一) 理论学习 | 第42-43页 |
(二) 课题研究 | 第43页 |
(三) 生命叙事 | 第43页 |
(四) 学科教学 | 第43页 |
(五) 主题活动 | 第43-44页 |
二、经验之行动造成的变化 | 第44-46页 |
(一) 重新研究品社教材 | 第44-45页 |
(二) 反思并改变教学设计 | 第45页 |
(三) 积极的个人行为 | 第45-46页 |
(四) 转变思考问题的方式 | 第46页 |
三、经验之行动结果的反作用 | 第46-54页 |
(一) 对生命的理解 | 第48-49页 |
(二) 对教师的理解 | 第49-51页 |
(三) 对学生的理解 | 第51-52页 |
(四) 对教育的理解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 第58-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