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团伙犯罪中从犯犯罪的原因探究--基于社会互动理论视角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8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一)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二) 现实意义 | 第9页 |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 (一) 青少年 | 第9页 |
| (二) 团伙 | 第9页 |
| (三) 青少年团伙犯罪 | 第9-10页 |
| (四) 从犯 | 第10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 (二) 个案研究法 | 第10页 |
| 五、研究对象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一、社会互动相关理论研究 | 第12页 |
| 二、国内研究 | 第12-15页 |
| (一) 青少年团伙犯罪问题研究 | 第12-13页 |
| (二) 社会互动理论下青少年问题研究 | 第13-14页 |
| (三) 当前青少年团伙犯罪研究的不足 | 第14-15页 |
| 第三章 青少年团伙犯罪中从犯现状概述 | 第15-23页 |
| 一、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基本情况 | 第15-17页 |
| (一) 青少年团伙犯罪案件描述 | 第15页 |
| (二) 青少年犯罪团伙的基本结构 | 第15-16页 |
| (三) 青少年团伙犯罪的原因 | 第16-17页 |
| 二、青少年团伙犯罪中从犯人员的基本情况 | 第17-18页 |
| (一) 文化程度:相对偏低 | 第17页 |
| (二) 生活状态:闲散未成年人较多 | 第17-18页 |
| (三) 犯罪认知:明知故犯居多 | 第18页 |
| (四) 犯罪经历:属于初犯 | 第18页 |
| 三、青少年团伙犯罪中从犯的心理特征 | 第18-20页 |
| (一) 情感互动 | 第18页 |
| (二) 学习和强化 | 第18-19页 |
| (三) 侥幸心理 | 第19页 |
| (四) 恐惧心理 | 第19页 |
| (五) 悔恨心理 | 第19-20页 |
| (六) 未定型的不良个性 | 第20页 |
| (七) 受罚后容易出现悲观心理 | 第20页 |
| 四、青少年团伙犯罪中从犯的行为特征 | 第20-23页 |
| (一) 犯罪动机 | 第20-21页 |
| (二) 犯罪预谋 | 第21-22页 |
| (三) 犯罪类型 | 第22-23页 |
| 第四章 青少年团伙犯罪中从犯犯罪的过程分析 | 第23-38页 |
| 一、游离阶段:青少年开始走向街头社会的阶段 | 第23-28页 |
| (一) 与学校的互动 | 第23-24页 |
| (二) 与家庭的互动 | 第24-28页 |
| 二、自衍阶段:青少年进入街头社会后的阶段 | 第28-30页 |
| (一) 形成同伴圈(团伙) | 第28-30页 |
| (二) 共同参与日常活动 | 第30页 |
| 三、青少年犯罪团伙中的互动情况 | 第30-38页 |
| (一) 青少年犯罪团伙对从犯的影响 | 第30-32页 |
| (二) 从犯眼中参与团伙犯罪的“符号意义” | 第32-35页 |
| (三) 从犯与其犯罪团伙的互动过程分析 | 第35-38页 |
| 第五章 司法社上介入从犯帮教过程 | 第38-43页 |
| 一、司法社工介入涉罪青少年途径 | 第38-40页 |
| 二、帮教过程—从犯为例 | 第40-43页 |
| (一) 问题评估 | 第40页 |
| (二) 介入过程 | 第40-41页 |
| (三) 介入效果 | 第41-43页 |
| 结语 | 第43-45页 |
| 一、研究结论 | 第43页 |
| 二、研究反思 | 第43页 |
| (一) 理论反思 | 第43页 |
| (二) 实践反思 | 第43页 |
| 三、司法社工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