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1 引言 | 第7-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 ·论文结构 | 第9-10页 |
| ·研究设计 | 第10-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 ·研究工具 | 第11-13页 |
| ·调查实施 | 第13页 |
| ·数据分析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7页 |
| ·核心概念及理论解析 | 第14-19页 |
| ·适应理论 | 第14页 |
| ·跨文化适应理论 | 第14-16页 |
| ·学习适应 | 第16-19页 |
| ·留学生教育适应的界定 | 第19页 |
| ·国内外关于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9-27页 |
| ·国外学者对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情况 | 第19-23页 |
| ·国内学者对来华留学生适应问题的研究情况 | 第23-27页 |
| 3 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状况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27-52页 |
| ·调查对象的人口统计学描述 | 第27-32页 |
| ·被试的性别 | 第27页 |
| ·被试的年龄 | 第27页 |
| ·被试的国别 | 第27-28页 |
| ·被试的留学时间 | 第28页 |
| ·被试的留学身份 | 第28-29页 |
| ·被试的出国经历描述 | 第29-30页 |
| ·被试了解中国的程度 | 第30页 |
| ·被试了解大学的程度 | 第30-31页 |
| ·被试的汉语水平 | 第31-32页 |
| ·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的总体水平 | 第32-36页 |
| ·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的差异性 | 第36-44页 |
| ·不同性别 | 第36页 |
| ·不同年龄 | 第36-37页 |
| ·不同国别 | 第37-38页 |
| ·不同留学时间 | 第38-40页 |
| ·不同留学身份 | 第40-41页 |
| ·不同出国经历 | 第41-42页 |
| ·不同程度了解中国 | 第42页 |
| ·不同程度了解所就读大学 | 第42-43页 |
| ·不同汉语水平 | 第43-44页 |
| ·社会支持与教育适应 | 第44-47页 |
| ·留学动机与教育适应 | 第47-49页 |
| ·社会文化活动与教育适应 | 第49-52页 |
| 4 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状况的影响因素 | 第52-66页 |
| ·影响因素调查与结果分析 | 第52-63页 |
| ·学校层面的因素 | 第52-56页 |
| ·自身层面的因素 | 第56-63页 |
| ·教育适应诸维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 第63-66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6-72页 |
| ·结论 | 第66-67页 |
| ·建议 | 第67-72页 |
| ·对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管理的建议 | 第67-70页 |
| ·对中亚留学生自身方面的建议 | 第70-72页 |
| 结语 | 第72-73页 |
| 附录 | 第73-95页 |
| 附录1 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状况调查问卷(中文版) | 第73-81页 |
| 附录2 来华中亚留学生教育适应状况调查问卷(俄文版) | 第81-91页 |
| 附录3 访谈提纲(中文版) | 第91-93页 |
| 附录4 访谈提纲(俄文版) | 第93-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0-101页 |
| 后记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