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主要缩略语 | 第10-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19页 |
·孔雀石绿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孔雀石绿的性质及应用 | 第11页 |
·孔雀石绿的危害及其致毒机制 | 第11页 |
·孔雀石绿的代谢规律及其在机体中的分布 | 第11-13页 |
·孔雀石绿残留与检测 | 第13-16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7页 |
·实验路线图 | 第17-19页 |
第2章 孔雀石绿及其人工抗原的合成与鉴定 | 第19-28页 |
·实验材料 | 第19-20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19页 |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半抗原的合成 | 第20页 |
·羧基化孔雀石绿免疫原的制备 | 第20-21页 |
·羧基化孔雀石绿包被原的制备 | 第21页 |
·人工抗原蛋白浓度的测定 | 第21-22页 |
·透析袋的处理 | 第22页 |
·人工抗原结合比的测定 | 第2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人工半抗原紫外结构鉴定 | 第22-23页 |
·人工抗原的鉴定及结合比的测定 | 第23-25页 |
·讨论 | 第25-27页 |
·半抗原的设计与合成 | 第25-26页 |
·关于人工抗原合成 | 第26-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孔雀石绿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第28-34页 |
·实验材料 | 第28-29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8-29页 |
·主要溶液 | 第29页 |
·实验方法 | 第29-31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29页 |
·多克隆抗体的免疫学鉴定 | 第29-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32页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31页 |
·抗血清灵敏度鉴定 | 第31页 |
·抗血清特异性鉴定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关于免疫动物的选择 | 第32页 |
·抗原剂量、时间和途径 | 第32页 |
·抗血清的分离与保存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间接 ELISA 方法的建立及条件优化 | 第34-50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6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4-35页 |
·主要溶液 | 第35-36页 |
·实验方法 | 第36-40页 |
·多克隆抗体的纯化与浓度测定 | 第36-37页 |
·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37页 |
·间接 ELISA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7-38页 |
·间接 ELISA 方法条件优化 | 第38-39页 |
·间接 ELISA 方法评价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纯化抗体的鉴定 | 第40页 |
·抗原抗体最佳工作浓度的确定 | 第40-41页 |
·间接 ELISA 方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1页 |
·间接 ELISA 方法条件优化 | 第41-45页 |
·孔雀石绿 ELISA 方法建立及评价 | 第45-47页 |
·讨论 | 第47-49页 |
·关于抗体的纯化与鉴定 | 第47-48页 |
·关于 ELISA 方法的影响因素 | 第48页 |
·关于 ELISA 方法的评价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0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0-51页 |
·总结 | 第50页 |
·展望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