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思路及方法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研究内容框架 | 第12-14页 |
2 绩效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第14-18页 |
·绩效管理内涵 | 第14-15页 |
·绩效概念 | 第14页 |
·绩效管理的概念 | 第14页 |
·绩效管理的构成 | 第14-15页 |
·绩效管理的作用 | 第15页 |
·绩效管理的方法 | 第15-17页 |
·平衡计分卡法 | 第15-16页 |
·关键绩效指标法 | 第16页 |
·经济增加值法 | 第16-17页 |
·目标管理法 | 第17页 |
·360 度绩效评估法 | 第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3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绩效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18-29页 |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概况 | 第18页 |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第18-22页 |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岗位人员现状 | 第18-21页 |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绩效管理现状 | 第21-22页 |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22-26页 |
·经营管理理念落后、科学性缺失 | 第22-24页 |
·发展战略不够明晰、绩效管理效能较差 | 第24-25页 |
·绩效管理过程控制缺乏、动态化管控不足 | 第25-26页 |
·绩效管理方法简单陈旧,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26页 |
·绩效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微观因素 | 第26-27页 |
·宏观因素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4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第29-39页 |
·绩效管理体系目标设计原则与目标分类 | 第29-30页 |
·绩效管理体系目标设计原则 | 第29页 |
·绩效管理体系目标分类 | 第29-30页 |
·绩效管理体系设计 | 第30-35页 |
·体系设计思路 | 第30页 |
·绩效管理流程 | 第30-31页 |
·绩效管理体系方案设计 | 第31-34页 |
·以平衡记分卡方法来实施绩效管理 | 第34-35页 |
·绩效管理沟通反馈体系设计 | 第35-36页 |
·绩效管理沟通反馈体系设计的机构程序 | 第35-36页 |
·绩效管理沟通反馈机制 | 第36页 |
·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 | 第36-38页 |
·进行薪酬调整 | 第37页 |
·员工工作岗位配置 | 第37-38页 |
·利用人力资源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5 山东 A 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绩效管理优化的对策 | 第39-47页 |
·树立绩效管理理念、提升认识水平 | 第39-40页 |
·强化认识,树立战略理念 | 第39页 |
·统一思想,提高重视程度 | 第39页 |
·营造氛围,提升综合潜力 | 第39-40页 |
·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发挥协同优势 | 第40-41页 |
·加快机构业务流程改造,完善绩效管理流程 | 第40页 |
·树立目标管理导向,科学分解各项指标 | 第40页 |
·重构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升质量效益 | 第40-41页 |
·实施差异化方法,提升绩效管理效能 | 第41页 |
·加强绩效管理过程控制,构建良性沟通机制 | 第41-43页 |
·强化绩效计划引导,实施稳妥方案 | 第41-42页 |
·加强绩效考核力度,不断提升其适用性 | 第42页 |
·强化绩效诊断反馈,提升沟通水平 | 第42页 |
·构筑绩效考核申诉制度,维护员工权益 | 第42-43页 |
·健全绩效结果执行机制,不断完善实施方案 | 第43-44页 |
·正确认识绩效结果执行机制的重要性 | 第43页 |
·将考核结果与员工绩效工资有效联系 | 第43页 |
·构建集经济利益和员工职业发展等多元化的激励机制 | 第43-44页 |
·加快绩效管理的制度建设,构筑综合防护网 | 第44-45页 |
·构建完备的绩效管理信息管理系统 | 第44页 |
·努力培育绩效导向的文化土壤 | 第44-45页 |
·构建绩效管理风险预警系统 | 第45页 |
·深化农信社改革步伐 | 第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展望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