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复合趋向补语的应用考察及教学建议
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1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趋向补语本体研究 | 第13-16页 |
·关于趋向补语前动词的研究 | 第13-14页 |
·趋向补语的性质和意义研究 | 第14-15页 |
·动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研究 | 第15-16页 |
·趋向补语教学研究 | 第16-19页 |
·对比研究 | 第16-17页 |
·习得顺序研究 | 第17-18页 |
·偏误分析研究 | 第18-19页 |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中介语理论 | 第19页 |
·对比分析理论 | 第19-20页 |
·偏误分析理论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国人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情况考察 | 第21-44页 |
·语料来源 | 第21页 |
·复合趋向补语的界定 | 第21-22页 |
·考察内容和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语法意义确立的原则 | 第23页 |
·能与复合趋向补语共现的动词考察 | 第23-33页 |
·“起来” | 第23-27页 |
·表趋向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23-25页 |
·表结果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25-26页 |
·表状态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26-27页 |
·“出来” | 第27-30页 |
·表趋向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28页 |
·表结果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28-30页 |
·“下来” | 第30-33页 |
·表趋向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30-31页 |
·表结果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 | 第31-32页 |
·表状态意义时可搭配的动词(形容词) | 第32-33页 |
·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关系考察 | 第33-44页 |
·关于语料筛选 | 第33-35页 |
·关于宾语前置式 | 第35页 |
·五种句式使用情况统计 | 第35-36页 |
·复合趋向补语和宾语位置关系分述 | 第36-44页 |
·前宾式 | 第37页 |
·后宾式 | 第37-39页 |
·中宾式 | 第39-40页 |
·“把”字式 | 第40页 |
·宾语前置式 | 第40-44页 |
第三章 外国人使用复合趋向补语情况考察 | 第44-52页 |
·语料来源 | 第44页 |
·偏误类型判断的原则 | 第44页 |
·偏误类型分析 | 第44-52页 |
·动词使用错误 | 第45-46页 |
·趋向补语使用错误 | 第46-51页 |
·复合趋向补语的多余 | 第46-47页 |
·复合趋向补语的缺失 | 第47页 |
·复合趋向补语的混用 | 第47-51页 |
·宾语的位置错误 | 第51-52页 |
第四章 研究启示及教学建议 | 第52-58页 |
·注重复合趋向补语前的动词及搭配训练 | 第52-54页 |
·细化对不同语法意义的复合趋向补语的讲解 | 第54-55页 |
·加强对复合趋向补语与宾语的位置结构教学 | 第55-56页 |
·运用对比分析方法加强汉外对比教学 | 第56页 |
·采用多种方式开展多媒体教学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