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文献述评 | 第10-13页 |
·国外文献述评 | 第10-12页 |
·超前性的研究 | 第11-12页 |
·实证性研究 | 第12页 |
·国内文献述评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6页 |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概述 | 第16-28页 |
·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集体谈判与集体协商 | 第16页 |
·工资集体协商 | 第16-17页 |
·工资集体协商的定义 | 第16-17页 |
·工资集体协商的主体 | 第17页 |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 | 第17页 |
·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 | 第17页 |
·工资集体协商的结构和层次 | 第17-18页 |
·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 | 第18页 |
·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力 | 第18-19页 |
·西方工资集体协商理论演变和实践发展 | 第19-27页 |
·西方主要集体协商模型理论 | 第19-23页 |
·里昂惕夫的埃奇沃思盒 | 第19-20页 |
·纳什谈判模型 | 第20页 |
·张伯伦谈判力模型 | 第20-21页 |
·希克斯工资谈判模型 | 第21-23页 |
·西方工资集体谈判模型对我国的应用价值 | 第23-24页 |
·西方集体协商制度分析 | 第24-27页 |
·集体协商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 第24页 |
·西方主要国家集体谈判制度比较 | 第24-25页 |
·西方主要国家工资集体谈判成功经验 | 第25-27页 |
·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现状分析 | 第28-42页 |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在法律层面的演进 | 第28-29页 |
·国家层面立法 | 第28页 |
·地方层面立法 | 第28-29页 |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覆盖情况 | 第29-31页 |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结构层次 | 第31-34页 |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力分析 | 第34-35页 |
·我国企业与工会谈判力对比分析 | 第34页 |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谈判力来源 | 第34-35页 |
·我国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典型案例比较分析 | 第35-39页 |
·杭芝机电——量化数据增强谈判力 | 第36-37页 |
·沃尔玛(深圳)——主动出击,高层对话 | 第37页 |
·南海本田——事前事后集体谈判机制 | 第37-38页 |
·浙江温岭——统一行业工资标准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2页 |
第四章 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42-48页 |
·相关法律法规保障不力 | 第42-43页 |
·动力不足,工会谈判力亟待加强 | 第43-46页 |
·工会不能独立自治,协商乏力 | 第43-45页 |
·政府引导方式单一,保护不足 | 第45页 |
·职工维权意识淡薄,内部团结力不强 | 第45-46页 |
·缺乏多层次的集体谈判形式 | 第46页 |
·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性不高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完善我国工资集体协商的建议 | 第48-58页 |
·完善工资集体协商相关法律法规 | 第48-49页 |
·以立法形式赋予职工集体合同的签订权 | 第48页 |
·确认工会享有代表职工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 第48-49页 |
·逐步推进劳动者的罢工权 | 第49页 |
·增强工会动力,提升工会谈判力 | 第49-53页 |
·增强工会独立性与专业性 | 第50页 |
·保持独立性 | 第50页 |
·提高专业性 | 第50页 |
·明确政府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重要职责 | 第50-52页 |
·宏观调控 | 第51页 |
·促进立法 | 第51页 |
·强化监管 | 第51-52页 |
·正面激励 | 第52页 |
·提高工会内部团结力 | 第52-53页 |
·加强工会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 第52页 |
·提高职工维权意识营造协商氛围 | 第52-53页 |
·建立多层次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 第53-55页 |
·产业、行业性集体协商 | 第53-54页 |
·区域性集体协商 | 第54-55页 |
·明确企业组织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责任义务 | 第55-56页 |
·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 第55页 |
·规范协商工作程序 | 第55页 |
·建立工资增长机制 | 第55-56页 |
·确保合同履约实效 | 第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