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1-20页 |
1.1 菊花的研究概况 | 第11页 |
1.1.1 挥发性成分 | 第11页 |
1.1.2 黄酮类物质 | 第11页 |
1.1.3 其他活性成分 | 第11页 |
1.2 菊花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 第11-14页 |
1.2.1 保护心血管系统 | 第12页 |
1.2.2 降血糖和降血脂作用 | 第12页 |
1.2.3 抗炎作用 | 第12页 |
1.2.4 抑菌作用 | 第12-13页 |
1.2.5 抗肿瘤 | 第13页 |
1.2.6 抗氧化 | 第13-14页 |
1.3 金丝皇菊的概述 | 第14页 |
1.4 植物多糖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4.1 植物多糖的概述 | 第14页 |
1.4.2 植物多糖的提取 | 第14-16页 |
1.4.3 植物多糖的分离 | 第16-17页 |
1.4.4 植物多糖的纯化 | 第17页 |
1.4.5 植物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17页 |
1.4.6 植物多糖的益菌活性 | 第17-18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8-20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18-2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0-32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0-23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 第20-21页 |
2.1.3 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1-23页 |
2.2 菊花基本成分的分析 | 第23-24页 |
2.2.1. 干燥菊花的水分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3 脂肪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4 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5 粗纤维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6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2.2.7 菊花中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8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 菊花多糖的提取条件优化 | 第24-25页 |
2.3.1 菊花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24-25页 |
2.3.2 菊花多糖提取正交试验 | 第25页 |
2.4 菊花多糖的提取 | 第25页 |
2.5 粗多糖的分子量分布检测 | 第25-26页 |
2.6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26页 |
2.6.1 AB-8树脂脱色 | 第26页 |
2.6.2 Sevag法除蛋白 | 第26页 |
2.6.3 Sephadex G-200柱层析 | 第26页 |
2.7 菊花多糖的结构分析 | 第26-29页 |
2.7.1 多糖的颜色反应 | 第26-27页 |
2.7.2 多糖的比旋光度测定 | 第27页 |
2.7.3 全波长扫描 | 第27页 |
2.7.4 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 第27-28页 |
2.7.5 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8页 |
2.7.6 多糖的核磁共振分析 | 第28页 |
2.7.7 多糖的连接方式分析 | 第28-29页 |
2.7.8 多糖的刚果红试验 | 第29页 |
2.8 菊花多糖(ICP1)对乳酸菌活性的研究 | 第29-31页 |
2.8.1 菌种活化 | 第29页 |
2.8.2 发酵剂的制备 | 第29页 |
2.8.3 发酵乳的制备 | 第29页 |
2.8.4 酸度的测定 | 第29-30页 |
2.8.5 乳酸菌菌落计数 | 第30页 |
2.8.6 人工胃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8.7 人工肠液的制备 | 第30页 |
2.8.8 人工胃液耐受性试验 | 第30页 |
2.8.9 人工肠液耐受性试验 | 第30-31页 |
2.9 菊花多糖酸奶的制作工艺研究 | 第31-32页 |
2.9.1 工艺流程 | 第31页 |
2.9.2 配方工艺优化 | 第31页 |
2.9.3 卫生指标测定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2-51页 |
3.1 金丝皇菊基本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3.1.1 水分含量 | 第32页 |
3.1.2 蛋白质含量 | 第32页 |
3.1.3 脂肪含量 | 第32页 |
3.1.4 灰分含量 | 第32页 |
3.1.5 粗纤维含量 | 第32页 |
3.1.6 总黄酮含量 | 第32页 |
3.1.7 可溶性总糖含量 | 第32-33页 |
3.1.8 还原糖含量 | 第33页 |
3.2 菊花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 第33-36页 |
3.2.1 菊花多糖提取单因素试验 | 第33-35页 |
3.2.2 菊花多糖提取的正交试验 | 第35-36页 |
3.3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36-39页 |
3.3.1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第36-37页 |
3.3.2 SephadexG-200纯化洗脱曲线 | 第37-38页 |
3.3.3 多糖含量测定 | 第38页 |
3.3.4 多糖纯度的鉴定 | 第38-39页 |
3.4 多糖的结构鉴定 | 第39-41页 |
3.4.1 颜色反应 | 第39页 |
3.4.2 比旋光度的测定 | 第39页 |
3.4.3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第39-41页 |
3.5 多糖的红外光谱结果分析 | 第41页 |
3.6 多糖的核磁共振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6.1 ~1HNMR分析 | 第41-42页 |
3.6.2 ~(13)CNMR分析 | 第42页 |
3.7 多糖的连接方式结果分析 | 第42-45页 |
3.7.1 高碘酸氧化分析 | 第42-43页 |
3.7.2 Smith降解分析 | 第43-45页 |
3.8 多糖的刚果红实验结果分析 | 第45页 |
3.9 ICP1对乳酸菌活性的研究分析 | 第45-48页 |
3.9.1 ICP1对乳酸菌产酸性能的影响 | 第45-46页 |
3.9.2 ICP1对乳酸菌增殖的影响 | 第46页 |
3.9.3 人工胃液耐受性试验分析 | 第46-48页 |
3.9.4 人工肠液耐受性试验分析 | 第48页 |
3.10 菊花酸奶的制作工艺 | 第48-51页 |
3.10.1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8-49页 |
3.10.2 产品的质量分析 | 第49-51页 |
4 结论 | 第51-52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1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51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51-52页 |
5 展望 | 第52-53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60-61页 |
8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