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匹配的驾驶疲劳险态形成机理分析
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4页 |
1.3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14-17页 |
1.3.1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6-17页 |
2 车辆驾驶安全性机理分析 | 第17-28页 |
2.1 道路交通系统安全性分析 | 第17-19页 |
2.2 驾驶能力与驾驶任务需求能力的界定 | 第19-22页 |
2.2.1 驾驶人驾驶能力 | 第19-21页 |
2.2.2 驾驶任务需求能力 | 第21-22页 |
2.3 驾驶能力与任务需求能力的匹配模式分析 | 第22-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驾驶疲劳险态致因因素分析 | 第28-46页 |
3.1 表征指标分析 | 第28-29页 |
3.2 主成分分析理论 | 第29-30页 |
3.3 基于主成分理论的强影响因子析取 | 第30-36页 |
3.3.1 主成分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3.3.2 强影响因子析取实例分析 | 第31-36页 |
3.4 综合模糊评价模型 | 第36-45页 |
3.4.1 隶属度函数 | 第37-39页 |
3.4.2 评价指标权重分析 | 第39-42页 |
3.4.3 模糊评价实例 | 第42-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4 驾驶疲劳险态辨识模型 | 第46-56页 |
4.1 模式辨识原理 | 第46页 |
4.2 神经网络模型 | 第46-50页 |
4.2.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 第46-47页 |
4.2.2 BP神经网络 | 第47-50页 |
4.3 基于能力匹配的驾驶疲劳险态辨识模型 | 第50-52页 |
4.4 模型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基于D-lab平台的模拟驾驶实验与分析 | 第56-71页 |
5.1 实验目的 | 第56页 |
5.2 实验方案 | 第56-62页 |
5.2.1 实验对象 | 第56页 |
5.2.2 实验设备 | 第56-59页 |
5.2.3 实验测试指标 | 第59-61页 |
5.2.4 实验内容 | 第61-62页 |
5.3 实验数据处理 | 第62-63页 |
5.4 实验数据分析 | 第63-7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