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酿酒工业论文--酿酒微生物论文

浓香型白酒微生物生物质代谢机制及其转化与利用

中文摘要第11-13页
英文摘要第13-15页
第1章 前言第16-26页
    1.1 中国白酒的发展第16-18页
        1.1.1 起源第16页
        1.1.2 成分和分类第16-17页
        1.1.3 发展第17页
        1.1.4 白酒酒糟和窖泥第17-18页
    1.2 宏基因组学第18-21页
        1.2.1 概念第18-19页
        1.2.2 宏基因组文库第19页
            1.2.2.1 样品总DNA的提取第19页
            1.2.2.2 载体选择第19页
            1.2.2.3 宿主细胞表达第19页
        1.2.3 宏基因组文库的筛选方法第19-20页
        1.2.4 宏基因组学的应用第20-21页
            1.2.4.1 发现新基因第20页
            1.2.4.2 生物活性物质的发现第20页
            1.2.4.3 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第20-21页
    1.3 宏蛋白质组学与iTRAQ技术第21-23页
        1.3.1 宏蛋白质组学第21页
        1.3.2 研究策略第21-23页
            1.3.2.1 样品的制备第21-22页
            1.3.2.2 样品的分离第22页
            1.3.2.3 蛋白鉴定第22-23页
        1.3.3 iTRAQ技术第23页
    1.4 Bt的分离第23-24页
        1.4.1 Bt简介第23-24页
        1.4.2 Bt分离第24页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第24-26页
第2章 窖泥细菌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第26-3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7-29页
        2.1.1 窖泥样品的采集第27页
        2.1.2 酶与试剂第27页
        2.1.3 窖泥总DNA的提取第27-28页
        2.1.4 PCR扩增与纯化第28页
        2.1.5 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第28-29页
        2.1.6 OTU分析和物种注释第29页
        2.1.7 样品复杂度分析第29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9-37页
        2.2.1 测序数据处理第29-31页
        2.2.2 OTU分析及物种注释第31-35页
        2.2.3 样品复杂度分析第35-37页
    2.3 讨论第37-38页
    2.4 小结第38-39页
第3章 白酒窖泥微生物宏基因组分析第39-5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3.1.1 样品采集第39页
        3.1.2 酶与试剂第39页
        3.1.3 建库测序流程第39-40页
            3.1.3.1 窖泥总DNA的提取第39页
            3.1.3.2 窖泥总DNA的检测第39-40页
            3.1.3.3 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第40页
            3.1.3.4 Illumina测序第40页
        3.1.4 测序下机数据预处理第40页
        3.1.5 物种注释第40-41页
        3.1.6 功能注释及丰度分析第41-42页
        3.1.7 代谢通路比较分析第42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2-52页
        3.2.1 数据预处理第42页
        3.2.2 物种注释第42-45页
        3.2.3 基因功能注释第45-50页
            3.2.3.1 KEGG数据库注释第45-48页
            3.2.3.2 eggNOG注释和CAZy注释第48-50页
        3.2.4 代谢通路比较分析第50-52页
    3.3 讨论第52-53页
    3.4 小结第53-54页
第4章 白酒窖泥微生物总蛋白的提取和iTRAQ标记第54-69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4-58页
        4.1.1 窖泥样品的采集第54页
        4.1.2 酶与试剂第54-55页
        4.1.3 窖泥总蛋白的提取第55-56页
            4.1.3.1 SDS提取法第55-56页
            4.1.3.2 SDS-苯酚提取法第56页
            4.1.3.3 NaOH提取法第56页
            4.1.3.4 C/S-P-M提取法第56页
        4.1.4 SDS-PAGE与蛋白浓度测定第56-57页
        4.1.5 胰蛋白酶水解和iTRAQ同位素标记第57页
        4.1.6 off-line 2D LC-MS/MS第57页
        4.1.7 数据分析第57-58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8-67页
        4.2.1 蛋白提取方法比较第58-59页
        4.2.2 窖泥蛋白iTRAQ定量鉴定第59-61页
        4.2.3 产甲烷菌蛋白表达差异第61页
        4.2.4 丁酸梭菌和克氏梭菌蛋白表达差异第61-67页
    4.3 讨论第67-68页
    4.4 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酒糟生物质转化Bt培养基的前处理条件筛选和配方优化第69-106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9-79页
        5.1.1 试验材料第70-72页
            5.1.1.1 白酒酒糟和窖泥的采集第70页
            5.1.1.2 培养基第70页
            5.1.1.3 酶与试剂第70-71页
            5.1.1.4 仪器第71页
            5.1.1.5 供试虫源第71-72页
        5.1.2 菌株分离及鉴定第72-74页
            5.1.2.1 菌株分离第72页
            5.1.2.2 Bt总DNA的提取与PCR-RFLP第72-73页
            5.1.2.3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第73-74页
            5.1.2.4 晶体蛋白的鉴定第74页
            5.1.2.5 对昆虫的杀虫活性测定第74页
        5.1.3 酒糟成份分析第74-75页
            5.1.3.1 水分的测定第74-75页
            5.1.3.2 灰分的测定第75页
            5.1.3.3 热水提取物的测定第75页
            5.1.3.4 苯醇提取物的测定第75页
            5.1.3.5 纤维素、半纤维素和酸溶木质素的测定第75页
        5.1.4 酒糟前处理第75-77页
        5.1.5 酶水解第77页
        5.1.6 HPLC测定第77-78页
            5.1.6.1 样品的衍生化第77页
            5.1.6.2 色谱条件第77-78页
        5.1.7 浸提液发酵效果初筛第78页
        5.1.8 酒糟液态发酵培养基的优化第78-79页
            5.1.8.1 单因素试验第78页
            5.1.8.2 Plackett-Burman设计第78-79页
            5.1.8.3 最陡爬坡试验第79页
            5.1.8.4 响应面分析(RSM)第79页
        5.1.9 芽胞数与生物测定第79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9-104页
        5.2.1 菌株分离及其鉴定第79-84页
            5.2.1.1 菌株分离第79-81页
            5.2.1.2 基因型鉴定第81-83页
            5.2.1.3 杀虫晶体蛋白SDS-PAGE分析第83页
            5.2.1.4 生物测定第83-84页
        5.2.2 利用酒糟培养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前处理研究第84-92页
            5.2.2.1 酒糟成分分析第84页
            5.2.2.2 稀硫酸前处理第84页
            5.2.2.3 氢氧化钠前处理第84页
            5.2.2.4 氢氧化钙前处理第84-85页
            5.2.2.5 热水前处理第85页
            5.2.2.6 酶水解第85页
            5.2.2.7 酒糟前处理和酶水解产物的单糖组成第85-86页
            5.2.2.8 不同前处理的芽胞产量第86-92页
        5.2.3 利用酒糟浸提液制备苏云金芽胞杆菌及其培养基优化第92-94页
            5.2.3.1 单因素试验选择最优氮源和金属离子第92-94页
        5.2.4 Plackett-Burman设计第94-96页
        5.2.5 最陡爬坡试验第96-97页
        5.2.6 响应面分析第97-98页
        5.2.7 最优配方的验证第98-104页
    5.3 讨论第104-105页
    5.4 小结第105-106页
第6章 全文小结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25页
附录第125-142页
    附录1 iTRAQ与液相色谱-质谱鉴定产甲烷菌中的蛋白质第125-133页
    附录2 iTRAQ与液相色谱-质谱鉴定丁酸梭菌中的蛋白质第133-136页
    附录3 iTRAQ与液相色谱-质谱鉴定克氏梭菌中的蛋白质第136-138页
    附录4 酒糟成份分析第138-142页
致谢第142页

论文共14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法制备生物质梗颗粒材料及应用
下一篇:多种生物膜的制备、表征及其生物学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