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关怀视角下父母离异对孩子成长影响的个案研究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绪论第10-24页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第10-11页
        一、研究缘起第10页
            (一) 个人原因第10页
            (二) 其它原因第10页
        二、研究意义第10-11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第11-18页
        一、与离异相关的研究第11-15页
            (一) 离异的原因第12页
            (二) 离异的过程第12-13页
            (三) 离异带来的影响第13-15页
        二、道德成长的相关研究第15-16页
            (一) 家庭对个人道德成长的影响第15-16页
            (二) 学校对个人道德成长的影响第16页
            (三) 社会对个人道德成长的影响第16页
        三、关于关怀伦理的相关研究第16-18页
            (一) 关于关怀伦理在学校中的应用的研究第17页
            (二) 关于关怀伦理在家庭中的应用的研究第17-18页
    第三节 研究设计第18-24页
        一、概念界定第18-19页
            (一) 关怀第18-19页
            (二) 离异第19页
            (三) 孩子第19页
        二、研究方法第19-20页
            (一) 文献法第19-20页
            (二) 质的研究方法第20页
        三、研究对象第20-22页
            (一) 研究对象范围的选择第20页
            (二) 研究对象个体的选择第20-22页
        四、资料分析第22-23页
        五、研究思路第23-24页
第一章 研究对象及其父母的概况第24-38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概况第24-27页
        一、学历背景第24-25页
        二、人际状况第25-26页
        三、生活概况第26-27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父母的概况第27-33页
        一、研究对象父母的学历背景第27页
        二、父母相识的方式第27-28页
        三、父母离异前的生活概况第28-29页
        四、父母离异后的生活概况第29-33页
            (一) 父亲与母亲的关系第30页
            (二) 亲子关系第30-33页
    第三节 研究对象家庭背景概况第33-34页
        一、家庭的物质环境第33-34页
        二、家庭的精神环境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第34页
    第四节 “我们”眼中的社会文化氛围第34-37页
        一、熟人社会的评头论足第34-35页
        二、根深蒂固的男女性别观念第35-36页
        三、并不罕见的家庭暴力第36-37页
    小结第37-38页
第二章 父母离异的“榜样”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第38-48页
    第一节 父母离异的“榜样”行为第38-42页
        一、普遍而且频繁的争吵第38-39页
        二、“只生未养”的抛弃第39-40页
        三、得不到回应的求助第40-41页
        四、“被人介入生活”的出轨第41页
        五、痛心疾首的自杀第41页
        六、险些致死的暴打第41-42页
    第二节 父母离异的“榜样”行为对孩子的影响第42-47页
        一、对孩子的性格和心态造成影响第42-43页
            (一) 性格急躁、易怒、易冲动、自控能力差第42页
            (二) 悲观、消沉、无安全感第42-43页
        二、对父母印象关系的泛化第43-44页
            (一) 痛恨女性,没办法和女性正常交往第43-44页
            (二) 排斥与父亲同类型的人第44页
        三、产生强烈的习惯性无助感第44-46页
            (一) 遇到困难不敢寻求他人的帮助第44-45页
            (二) 自卑、自贬第45页
            (三) 有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敏感第45-46页
            (四) 被动自立导致的强烈责任感第46页
        四、对情感关系的怀疑第46-47页
            (一) 强烈的忠诚观第46页
            (二) 缺乏信任感第46-47页
        五、扭曲孩子对爱的理解第47页
            (一) 错误地理解爱,更加自贬第47页
            (二) 强烈的逆反、报复心理第47页
    小结第47-48页
第三章 离异父母与孩子的“对话”作用第48-62页
    第一节 离异父母与孩子的“对话”现状第48-57页
        一、“对话”的频率第49-51页
            (一) 基本不见面,几乎不联系第50页
            (二) 不经常见面,也不经常沟通第50-51页
            (三) 经常联系、沟通第51页
        二、“对话”的内容第51-52页
            (一) 评说另一方第51-52页
            (二) 与孩子交谈“离婚的事”第52页
        三、“对话”的特点第52-57页
            (一) “对话”缺失——沟通贫乏甚至无法沟通第53-54页
            (二) 权威型“对话”——挤压孩子参与第54-55页
            (三) 无效“对话”——流于表层的交谈第55-56页
            (四) 平等型对话——以对方为出发点的平等交流第56-57页
    第二节 离异父母与孩子的“对话”对孩子的影响第57-61页
        一、爱以及关心能力的形成第57-58页
            (一) 学会关心、体谅——“妈妈很关心我,我也很心疼她”第57页
            (二) 懂得爱——“只是换了一个家庭,并没有缺失温暖”第57-58页
        二、关心受阻、亲子间的亲密关系难以形成第58-60页
            (一) 难以适应父母离异后的生活、难以适应环境第58页
            (二) 关心环节受阻第58-59页
            (三) 难以产生亲密感第59-60页
        三、畏惧害怕、痛恨父母、自私、产生逆反心理第60-61页
            (一) 畏惧害怕、产生逆反心理第60页
            (二) 自私、痛恨第60-61页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关怀视角下父母离异对孩子影响的原因分析第62-79页
    第一节 孩子层面第62-64页
        一、孩子的性格类型第62-63页
        二、孩子自尊心的强弱第63-64页
    第二节 父母层面第64-71页
        一、亲子关系第64-69页
            (一) 父母是否感知到孩子的需要第64-67页
            (二) 孩子是否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第67-68页
            (三) 孩子作出怎样的回应第68-69页
        二、离异后的父亲一方与母亲一方的关系第69-71页
            (一) 亲密的父母关系有助于孩子开朗性格的形成第69-70页
            (二) 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孩子尽快适应父母离异后的生活第70-71页
            (三) 家庭中其他支持性力量具有不可替代性第71页
    第三节 社会层面第71-75页
        一、农村地区对离婚的偏见还难以摒弃第72页
        二、人们对父母离异孩子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第72-73页
        三、来自熟人社会的“关心”,也可能适得其反第73-74页
            (一) 不恰当的询问加深了探讨他人隐私的意味第73-74页
            (二) 表面性的嘘寒问暖可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第74页
        四、熟人社会的评头论足给父母离异孩子带来二次伤害第74-75页
        五、社会可能给孩子传递错误的观念第75页
            (一) 固有的性别观念第75页
            (二) 对家庭暴力习以为常第75页
    第四节 学校层面第75-78页
        一、学校生活团体给父母离异孩子提供精神和物质的支持第76-77页
            (一) 学校生活团体给父母离异孩子提供精神支持第76-77页
            (二) 学校为父母离异孩子提供了物质支持第77页
        二、学校教育加速了对父母离异孩子的偏见第77-78页
            (一) 学校教育并非是促进公平的途径和手段第77页
            (二) 学校教育是促进社会不平等观念再生产的有力武器第77-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五章 减少父母离异对孩子负面影响的对策建议第79-87页
    第一节 自我疗愈第79-81页
    第二节 建立离异父母与孩子的关怀关系第81-83页
        一、提升离异父母对孩子成长的正向榜样第81-82页
        二、改善离异父母与孩子的对话第82-83页
    第三节 充分发挥学校德育的力量第83-84页
        一、为有需要的父母离异孩子提供情感关怀第83页
        二、给经济困难的父母离异孩子提供物质保障第83页
        三、引导师生创建温暖的学校氛围第83-84页
    第四节 创建关怀的社会氛围第84-86页
        一、设置离婚“熟虑期”第84-85页
        二、为父母离异孩子提供更多保障第85页
        三、合理管控媒体宣传的真实性第85页
        四、引导人们学会关心第85-86页
    小结第86-87页
结语第87-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附录第93-95页
致谢第95-98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祖辈家长参与0~6岁儿童家庭养育实践及自身发展的研究
下一篇:社会分层视角下成人的教育消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