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尔雅》同义词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绪论 | 第11-15页 |
| (一)《小尔雅》简介 | 第11页 |
| (二)《小尔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三)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 1.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一、《小尔雅》同义词的认定 | 第15-23页 |
| (一)《小尔雅》同义词的认定原则 | 第15-19页 |
| (二)《小尔雅》收录的词语类型 | 第19-23页 |
| 1. 从词性划分 | 第19-22页 |
| 2. 从音节结构划分 | 第22-23页 |
| 二、《小尔雅》同义词训诂形式 | 第23-26页 |
| (一)以词训词 | 第23-25页 |
| 1. 直训 | 第23-24页 |
| 2. 通训 | 第24页 |
| 3. 递训 | 第24页 |
| 4. 互训 | 第24-25页 |
| (二)综合式 | 第25-26页 |
| 三、《小尔雅》同义词的释义 | 第26-32页 |
| (一)普通词语的释义 | 第26-28页 |
| 1. 释义具有高度概括性 | 第26页 |
| 2. 释义具有层次性 | 第26-28页 |
| (二)百科词语的释义 | 第28-32页 |
| 1. 求同 | 第28-30页 |
| 2. 辨析同中之异 | 第30-32页 |
| 四、《小尔雅》中特殊的释义方式 | 第32-38页 |
| (一)二义同条 | 第32-34页 |
| (二)反训 | 第34-36页 |
| (三)特殊的训释形式 | 第36-38页 |
| 五、《小尔雅》的义类编排 | 第38-42页 |
| (一)篇名形成义类 | 第38-39页 |
| (二)篇内的义类编排 | 第39-42页 |
| 1. 按逻辑关系编排 | 第39-41页 |
| 2. “连类而及”的编排 | 第41-42页 |
| 六、《小尔雅》同义词的历史地位 | 第42-47页 |
| (一)《小尔雅》中同义词的分布及数量 | 第42-44页 |
| (二)《小尔雅》同义词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 第44-47页 |
| 1.《小尔雅》同义词研究的成就 | 第44-45页 |
| 2. 《小尔雅》同义词研究的不足 | 第45-47页 |
| 结语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