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23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8-10页 |
(一) 理论缘起 | 第8-9页 |
(二) 现实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一) 农民工 | 第11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 | 第11-12页 |
(三) 教育期望 | 第12-13页 |
四、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一) 国外关于移民子女教育期望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国内关于教育期望的研究 | 第14-18页 |
五、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一) 期望理论 | 第18-19页 |
(二) 社会再生产理论 | 第19-20页 |
六、研究设计 | 第20-23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三)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四) 研究过程 | 第22-23页 |
第二章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现状 | 第23-42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现状 | 第23-26页 |
(一) 教育状况 | 第23-24页 |
(二) 就业状况 | 第24-25页 |
(三) 家庭状况 | 第25-26页 |
二、希望孩子接受何种教育 | 第26-34页 |
(一) 对学校类型的期望——“偏好重点” | 第26-28页 |
(二) 对老师教学的期望——“宽中有严” | 第28-30页 |
(三) 对学业成就的期望——“快乐成长” | 第30-31页 |
(四) 对家校合作的期望——“方式多样” | 第31-34页 |
三、希望孩子通过教育获得什么 | 第34-42页 |
(一) 学历获取层面——“追求偏高,改变命运” | 第34-35页 |
(二) 职业偏好层面——“轻松稳定,待遇从优” | 第35-37页 |
(三) 道德品质层面——“积极开朗,优良品行” | 第37-38页 |
(四) 人际关系层面——“互相帮助,亦师亦友” | 第38-39页 |
(五) 生活能力层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第39-42页 |
第三章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期望和教育行为的对比分析 | 第42-51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在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 第42-45页 |
(一)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时间投入 | 第42-44页 |
(二)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的经费投入 | 第44-45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和教育行为的对比 | 第45-51页 |
(一) 学校类型方面的不一致 | 第46页 |
(二) 学业成就方面的不一致 | 第46-47页 |
(三) 家校合作方面的不一致 | 第47-48页 |
(四) 道德品质方面的一致性 | 第48-49页 |
(五) 生活能力方面的一致性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原因分析 | 第51-58页 |
一、新生代农民工对子女教育期望的原因 | 第51-55页 |
(一) 个体因素:经济水平与自身定位 | 第51-52页 |
(二) 群体因素:人际交往与攀比心理 | 第52-53页 |
(三) 社会因素:生存竞争与代沟消解 | 第53-55页 |
二、新生代农民工教育期望和教育行为存在差异的原因 | 第55-58页 |
(一) 教育资本与其有限性 | 第55-56页 |
(二) 教育期望与陪伴空缺 | 第56页 |
(三) 教育需求与权利受限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8-65页 |
一、结论 | 第58-60页 |
二、建议 | 第60-65页 |
(一) 家庭层面:改善新生代农民工家庭教育的质量 | 第60-61页 |
(二) 社会层面:改变新生代农民工外乡人的身份待遇 | 第61-62页 |
(三) 学校层面:优化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文化 | 第62-65页 |
结语 | 第65-66页 |
附录A: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B:部分家长的访谈内容 | 第67-72页 |
附录C:访谈对象的基本状况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