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审美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实施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0页 |
1.2.2 我国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3.1 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 第11页 |
1.3.2 利于地理学科的发展 | 第11-12页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2-13页 |
1.4.1 美育 | 第12页 |
1.4.2 地理审美教学 | 第12页 |
1.4.3 中学地理审美体系 | 第12-13页 |
1.4.4 审美化 | 第13页 |
1.5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5.2 案例研究法 | 第13-14页 |
2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6页 |
2.1 教育体制存在偏离 | 第14页 |
2.2 教师美育能力存在欠缺 | 第14-15页 |
2.3 学生审美能力存在缺陷 | 第15-16页 |
3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体系的构建 | 第16-34页 |
3.1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6-17页 |
3.1.1 生活美育理论 | 第16页 |
3.1.2 陌生化理论 | 第16-17页 |
3.1.3 “主体间性”理论 | 第17页 |
3.2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的目标 | 第17-20页 |
3.2.1 化生硬为生动,促成学生审美体验 | 第18页 |
3.2.2 融具体于抽象,提高学生审美认知能力 | 第18-19页 |
3.2.3 理论结合实践,指导学生审美习惯和行为 | 第19-20页 |
3.2.4 寓感性于理性,培养学生审美理性追求 | 第20页 |
3.3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的原则 | 第20-23页 |
3.3.1 地理美育与智育、德育相结合的原则 | 第20-21页 |
3.3.2 激发情感与理性认识相协调的原则 | 第21页 |
3.3.3 正面引导与反面教育相统一的原则 | 第21-22页 |
3.3.4 知行合一的原则 | 第22-23页 |
3.4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的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3.4.1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内容分类 | 第23-26页 |
3.4.2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审美教学的内容 | 第26页 |
3.5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的基本模式 | 第26-31页 |
3.5.1 地理形象教学模式 | 第28页 |
3.5.2 地理愉悦教学模式 | 第28-29页 |
3.5.3 地理情感教学模式 | 第29-30页 |
3.5.4 地理情景教学模式 | 第30-31页 |
3.5.5 地理探究教学模式 | 第31页 |
3.6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体系的评价 | 第31-34页 |
3.6.1 学生评价 | 第32页 |
3.6.2 教师评价 | 第32-34页 |
4 中学地理审美教学体系的实施 | 第34-54页 |
4.1 地理教学目标的审美化 | 第34-35页 |
4.2 地理教学内容的审美化 | 第35-38页 |
4.2.1 教学内容的结构逻辑美 | 第35-36页 |
4.2.2 教学内容的视觉空间美 | 第36-37页 |
4.2.3 教学内容的言语语言美 | 第37-38页 |
4.3 地理教学对象的审美化 | 第38-45页 |
4.3.1 教师的审美化 | 第38-42页 |
4.3.2 学生的审美化 | 第42-45页 |
4.4 地理教学过程的审美化 | 第45-54页 |
4.4.1 多管齐下,地理审美化体验 | 第45-48页 |
4.4.2 身临其境,地理审美化探究 | 第48-50页 |
4.4.3 身体力行,地理审美化创造 | 第50-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一: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中审美教学的内容 | 第57-59页 |
附录二:地理审美教学设计 | 第59-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