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理论论文

乙醇汽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字母注释表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0页
    1.1 引言第14-17页
        1.1.1 能源供需矛盾第14页
        1.1.2 环境污染加剧第14-17页
    1.2 汽油机研究现状第17-23页
        1.2.1 汽油机的技术分类及区别第17-18页
        1.2.2 排放法规限制第18-21页
        1.2.3 燃油消耗量法规限制第21-23页
    1.3 乙醇汽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第23-27页
        1.3.1 乙醇燃料特性及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2 双燃料双喷射系统研究现状第24-27页
    1.4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第27-30页
第二章 发动机测试系统和试验方案第30-43页
    2.1 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台架及控制系统第30-33页
        2.1.1 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台架第30-31页
        2.1.2 缸内直喷控制系统第31-32页
        2.1.3 进气道喷射控制系统第32-33页
    2.2 测试仪器及数据采集系统第33-40页
        2.2.1 燃烧测试系统第34-37页
        2.2.2 Horiba排放分析仪第37页
        2.2.3 DMS500快速颗粒取样分析仪第37-40页
    2.3 试验方案及边界条件控制第40-42页
    2.4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三章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和排放特性的影响第43-54页
    3.1 研究概述第43页
    3.2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第43-44页
    3.3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燃烧特性的影响第44-46页
    3.4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气态常规排放物的影响第46-48页
        3.4.1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HC排放的影响第46页
        3.4.2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CO排放的影响第46-47页
        3.4.3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NOX排放的影响第47-48页
    3.5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的影响第48-53页
        3.5.1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微粒数粒径分布的影响第48-50页
        3.5.2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微粒总数量的影响第50-51页
        3.5.3 乙醇比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微粒质量粒径分布的影响第51-53页
    3.6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乙醇汽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燃油互换对比研究第54-70页
    4.1 研究概述第54页
    4.2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燃油经济性的对比研究第54-56页
    4.3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燃烧特性的对比研究第56-58页
    4.4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气态常规排放物的对比研究第58-65页
        4.4.1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HC排放的对比研究第58-60页
        4.4.2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CO排放的对比研究第60-63页
        4.4.3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NOX排放的对比研究第63-65页
    4.5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微粒排放特性的对比研究第65-69页
        4.5.1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微粒总数量的对比研究第65-67页
        4.5.2 EDI+GPI和GDI+EPI燃烧模式对微粒粒径分布的对比研究第67-69页
    4.6 本章小结第69-70页
第五章 冷起动热机、怠速、进气道喷射时刻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排放的影响第70-82页
    5.1 研究概述第70-71页
    5.2 乙醇进气道喷射正时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排放的影响第71-75页
        5.2.1 乙醇进气道喷射正时对燃烧相位的影响第71-72页
        5.2.2 乙醇进气道喷射正时对气态常规排放物的影响第72-75页
    5.3 怠速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的影响第75-77页
    5.4 冷起动热机过程对双燃料双喷射系统发动机微粒排放特性的影响第77-81页
    5.5 本章小结第81-82页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82-84页
    6.1 全文总结第82-83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91-92页
致谢第92-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电厂运行健康状态建模与可视化分析
下一篇:铁改性水滑石基催化剂NO_x吸附还原性能及失活过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