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5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1.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 第9页 |
2. 时代发展对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寄予厚望 | 第9-10页 |
3. 高考改革呼吁隐性知识教学 | 第10页 |
(二) 在教学中挖掘隐性知识的意义 | 第10-12页 |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 第10-11页 |
2. 有助于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 第11-12页 |
3. 有助于学生应对高考 | 第12页 |
4. 有助于教师加强对教学的钻研 | 第12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 国外研究 | 第12-13页 |
2. 国内研究 | 第13-15页 |
一、理论研究与概念界定 | 第15-20页 |
(一) 理论研究 | 第15-17页 |
1. 奥苏贝尔的学习理论 | 第15-16页 |
2.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16-17页 |
(二)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20页 |
1. 知识的概念界定 | 第17页 |
2. 显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 第17-18页 |
3. 隐性知识的概念界定 | 第18页 |
4. 高中历史教科书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关系 | 第18-20页 |
二、高中历史教科书隐性知识教学现状分析 | 第20-29页 |
(一) 对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 | 第20-25页 |
1. 学生对隐性知识的学习 | 第20-22页 |
2. 教师对隐性知识的教学 | 第22-24页 |
3. 学生对历史教材隐性知识重要性和对历史学习的认识 | 第24-25页 |
(二) 对历史教师的访谈及结果分析 | 第25-27页 |
(三) 解决现状问题的对策 | 第27-29页 |
1. 重视历史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 第27页 |
2. 树立大教材观 | 第27-28页 |
3. 树立学生主体观 | 第28页 |
4. 改革教学方法 | 第28-29页 |
三、挖掘高中历史教材隐性知识的教学实践 | 第29-51页 |
(一) 挖掘历史教材隐性知识的路径 | 第29-32页 |
1. 由果探因 | 第29页 |
2. 由因探果 | 第29-30页 |
3. 往宽处拓展 | 第30-31页 |
4. 往细处挖掘 | 第31页 |
5. 往高处提升 | 第31-32页 |
(二) 高中历史教材隐性知识教学案例 | 第32-49页 |
1. 纵横拓展,分析背景和影响 | 第32-34页 |
2. 用两点论评价历史人物 | 第34-38页 |
3. 发散思维,领悟历史启示 | 第38-40页 |
4. 将历史概念内涵向外延伸 | 第40-41页 |
5. 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把握其性质 | 第41-43页 |
6. 跳跃串联,提取历史线索 | 第43-45页 |
7. 史论结合,揭示历史规律 | 第45-46页 |
8. 宏观揭示,把握历史史观 | 第46-48页 |
9. 补充课程资源,历史“情”、“趣”横生 | 第48-49页 |
(三) 隐性知识挖掘的原则及建议 | 第49-51页 |
1. 隐性知识挖掘的原则 | 第49-50页 |
2. 隐性知识挖掘的建议 | 第50-51页 |
四、教学效果检测及其教学反思 | 第51-55页 |
(一) 教学效果检测 | 第51-53页 |
1. 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前后对比 | 第51-52页 |
2. 成绩表 | 第52-53页 |
(二) 教学反思 | 第53-55页 |
1. 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和谐课堂 | 第53页 |
2.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 第53页 |
3. 要培养学生的共享意识,乐于合作 | 第53页 |
4. 既要多方参考,更要勤于自身知识的储备 | 第53-54页 |
5. 理念先行,教学模式紧跟 | 第54页 |
6. 因地制宜,量力而行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注释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一 | 第59-60页 |
附录二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