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 | 第9页 |
1.1.2 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问题的重要性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11-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1-14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2.1 知识型员工 | 第14-15页 |
2.1.1 知识型员工的界定 | 第14页 |
2.1.2 知识型员工的主要特征 | 第14-15页 |
2.2 激励相关理论 | 第15-18页 |
2.2.1 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延伸 | 第15-16页 |
2.2.2 双因素理论 | 第16页 |
2.2.3 期望理论 | 第16页 |
2.2.4 公平理论 | 第16-17页 |
2.2.5 目标设置理论 | 第17页 |
2.2.6 行为塑造/强化理论 | 第17页 |
2.2.7 玛汉·坦姆仆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 第17页 |
2.2.8 国内学者对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观点 | 第17-18页 |
2.3 其它理论 | 第18-20页 |
2.3.1 职业生涯管理理论 | 第18-19页 |
2.3.2 企业文化理论 | 第19页 |
2.3.3 全面薪酬理论 | 第19-20页 |
第3章 S公司概况 | 第20-25页 |
3.1 S公司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3.1.1 S公司简介 | 第20页 |
3.1.2 S公司组织架构 | 第20-22页 |
3.2 S公司人力资源战略和概况 | 第22-23页 |
3.3 S公司现行激励机制概况 | 第23-25页 |
第4章 S公司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机制分析 | 第25-46页 |
4.1 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因素指标体系的形成 | 第25-30页 |
4.1.1 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指标体系的初步形成 | 第25-26页 |
4.1.2 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因素指标体系的确立 | 第26-30页 |
4.2 问卷情况 | 第30-33页 |
4.2.1 问卷发放情况 | 第30页 |
4.2.2 问卷回收情况 | 第30-32页 |
4.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2-33页 |
4.3 样本情况 | 第33-39页 |
4.3.1 样本总体的统计结果 | 第33-34页 |
4.3.2 不同性别样本的统计结果 | 第34-35页 |
4.3.3 不同年龄和学历样本的统计结果 | 第35-37页 |
4.3.4 不同工作类型和职称样本的统计结果 | 第37-39页 |
4.4 S公司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 第39-46页 |
4.4.1 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机制的整体情况 | 第39页 |
4.4.2 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9-46页 |
第5章 S公司知识型青年员工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第46-51页 |
5.1 经济性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第46-48页 |
5.1.1 薪酬激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 第46-47页 |
5.1.2 福利激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 第47-48页 |
5.2 非经济经济性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第48-51页 |
5.2.1 职位晋升激励机制的改进建议 | 第48页 |
5.2.2 工作任务维度的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第48-49页 |
5.2.3 环境条件维度的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第49-50页 |
5.2.4 其他激励机制改进建议 | 第50-51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及其局限性 | 第51-53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1-52页 |
6.1.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51页 |
6.1.2 结论与建议 | 第51-52页 |
6.2 局限性分析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