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传统酸乳清中乳酸菌多样性及其益生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符号及缩写语说明 | 第9-13页 |
1 引言 | 第13-23页 |
1.1 云南传统酸乳清 | 第13-14页 |
1.1.1 云南生物多样性 | 第13页 |
1.1.2 传统酸乳清 | 第13-14页 |
1.2 乳酸菌 | 第14-15页 |
1.2.1 乳酸菌的定义 | 第14页 |
1.2.2 乳酸菌的分类 | 第14页 |
1.2.3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 第14-15页 |
1.3 传统乳制品乳酸菌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3.1 传统纯培养方法 | 第15页 |
1.3.2 非培养的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4 传统乳制品中乳酸菌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4.1 乳酸菌的多样性 | 第19-20页 |
1.4.2 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 第20-22页 |
1.5 立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 第22-2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2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试验样品 | 第23页 |
2.1.2 细胞系 | 第23页 |
2.1.3 试验菌株 | 第23页 |
2.1.4 主要试剂 | 第23-24页 |
2.1.5 培养基 | 第24页 |
2.1.6 试剂配制 | 第24页 |
2.1.7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24-25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5-32页 |
2.2.1 基于 16S rRNA的高通量测序 | 第25-26页 |
2.2.2 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 第26-28页 |
2.2.3 益生特性研究 | 第28-31页 |
2.2.4 统计分析 | 第31-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1页 |
3.1 酸乳清中乳酸菌的多样性 | 第32-37页 |
3.1.1 传统酸乳清样品宏基因组DNA | 第32页 |
3.1.2 酸乳清中细菌群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 第32-34页 |
3.1.3 酸乳清中细菌群落结构的比较 | 第34-35页 |
3.1.4 酸乳清中乳酸菌及其他细菌的组成 | 第35-37页 |
3.2 酸乳清中乳酸菌的分离鉴定 | 第37-44页 |
3.2.1 酸乳清pH值及乳酸菌计数 | 第37-38页 |
3.2.2 菌株理化特性及初步鉴定 | 第38-39页 |
3.2.3 乳酸菌系统发育树 | 第39-41页 |
3.2.4 乳酸菌 16S rRNA同源性分析 | 第41-44页 |
3.3 优势乳酸菌的益生特性 | 第44-51页 |
3.3.1 模拟胃肠液环境的耐受性 | 第44-48页 |
3.3.2 对人结肠癌细胞HT-29 的黏附能力 | 第48-49页 |
3.3.3 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7页 |
4.1 传统酸乳清中乳酸菌多样性 | 第51-52页 |
4.2 传统酸乳清中优势乳酸菌 | 第52-53页 |
4.3 传统酸乳清中乳酸菌的益生特性研究 | 第53-57页 |
4.3.1 模拟胃肠液中的耐受性 | 第53-54页 |
4.3.2 对人结肠癌细胞的黏附能力 | 第54-55页 |
4.3.3 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55-5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5.1 结论 | 第57-58页 |
5.2 创新点 | 第58页 |
5.3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