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绪论 | 第11-21页 |
| 一、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一)问题缘起 | 第11-12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 第13-18页 |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三)研究现状分析 | 第17-18页 |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8-21页 |
| (一)研究思路 | 第18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 (三)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 第一章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概述 | 第21-27页 |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一、历史主题与历史专题的概念界定 | 第21页 |
| 二、历史主题教学与历史专题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第二节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相关理论 | 第23-25页 |
| 一、多元智能理论 | 第23页 |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第23-24页 |
| 三、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4页 |
|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4-25页 |
| 第三节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特征 | 第25-27页 |
| 一、整体性 | 第25页 |
| 二、逻辑性 | 第25-26页 |
| 三、现实性 | 第26-27页 |
| 第二章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实施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33页 |
| 第一节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与课程结构的内在要求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高考测试能力与学科素养培育的迫切要求 | 第28-30页 |
| 第三节 历史学科自身特点的本质要求 | 第30-31页 |
| 第四节 改进课堂教学现状的必然要求 | 第31-33页 |
| 第三章 高中历史教学主题的“凝练”与“呈现”策略 | 第33-49页 |
| 第一节 主题确立的前提—教学背景的分析 | 第33-36页 |
| 一、学习内容分析 | 第33-34页 |
| 二、学习者相关分析 | 第34-36页 |
| 第二节 主题教学的基础—教学主题的凝练 | 第36-40页 |
| 一、主题凝练的原则 | 第36-37页 |
| 二、主题凝练的方法 | 第37-40页 |
| 第三节 主题教学的关键—教学主题的呈现 | 第40-46页 |
| 一、创设历史情境,凸显教学主题 | 第41页 |
| 二、设计教学活动,服务教学主题 | 第41-43页 |
| 三、拓展历史材料,丰富教学主题 | 第43-45页 |
| 四、提出教学问题,深化教学主题 | 第45-46页 |
| 第四节 主题教学的目的—学科素养的培育 | 第46-49页 |
| 一、历史主题教学与历史核心素养的关系 | 第46页 |
| 二、主题教学中培育学科素养的案例分析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应用探索 | 第49-74页 |
| 第一节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实践—以《辛亥革命》为例 | 第49-66页 |
| 一、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运作流程 | 第49-54页 |
| 二、高中历史主题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 | 第54-66页 |
| 第二节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实施的效果评析 | 第66-74页 |
| 一、问卷调查法 | 第67-71页 |
| 二、课下访谈法 | 第71页 |
| 三、调查实验及访谈结果分析 | 第71-74页 |
| 第五章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的回顾与展望 | 第74-82页 |
| 第一节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独特价值分析 | 第74-78页 |
| 一、唯物史观 | 第74-75页 |
| 二、时空观念 | 第75-76页 |
| 三、史料实证 | 第76页 |
| 四、历史解释 | 第76-77页 |
| 五、家国情怀 | 第77-78页 |
| 第二节 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第78-82页 |
| 一、高中历史主题教学存在问题 | 第78-79页 |
| 二、问题的解决措施及注意事项 | 第79-82页 |
| 结语 | 第82-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附录1 | 第90-92页 |
| 附录2 | 第92-94页 |
| 附录3 | 第94-96页 |
| 致谢 | 第96-9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