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的微生物检验论文

大肠杆菌K88可视化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7页
    1 大肠杆菌概况第9-10页
        1.1 大肠杆菌第9页
        1.2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第9页
        1.3 ETEC菌毛第9页
        1.4 E.coli K88菌的特性和危害第9-10页
    2 大肠杆菌的检测方法第10-12页
        2.1 传统检测方法第10页
        2.2 快速检测方法第10-12页
            2.2.1 PCR技术第10-11页
            2.2.2 ELISA法第11页
            2.2.3 免疫磁珠法第11页
            2.2.4 生物传感器第11页
            2.2.5 基因芯片技术第11-12页
    3 纳米金及其特性第12-13页
        3.1 纳米金第12页
        3.2 纳米金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第12-13页
            3.2.1 利用纳米金的聚集状态引起的颜色变化进行检测第12-13页
            3.2.2 利用纳米金作为免疫标记物的检测技术第13页
    4 适配体技术第13-14页
        4.1 适配体第13-14页
        4.2 适配体在快速检测中的应用第14页
    5 可视化银染技术第14-15页
    6 课题来源和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5-17页
        6.1 课题来源第15页
        6.2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5-16页
        6.3 检测原理及内容第16-17页
第二章 纳米金及纳米金-巯基化适配体探针的制备第17-28页
    1 材料和仪器第17-18页
        1.1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17-18页
        1.2 实验仪器第18页
        1.3 缓冲液第18页
    2 实验方法第18-20页
        2.1 纳米金的制备第18页
            2.1.1 玻璃器皿的洗涤第18页
            2.1.2 柠檬酸三钠还原法制备纳米金第18页
        2.2 制备纳米金条件的优化第18-19页
            2.2.1 加热方式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第18-19页
            2.2.2 搅拌速度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第19页
            2.2.3 加入还原剂后加热时间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第19页
        2.3 纳米金贮存稳定性评价第19页
        2.4 纳米金的表征第19页
            2.4.1 肉眼观察第19页
            2.4.2 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第19页
            2.4.3 电镜观察第19页
        2.5 纳米金-巯基化适配体的制备第19-2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20-26页
        3.1 制备纳米金条件的优化第20-21页
            3.1.1 加热方式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第20页
            3.1.2 搅拌速度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第20-21页
            3.1.3 加热时间对纳米金制备的影响第21页
        3.2 纳米金贮存稳定性评价第21-22页
        3.3 纳米金的表征第22-23页
        3.4 纳米金修饰巯基化适配体制备过程的优化第23-26页
    4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三章 E.coli K88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第28-39页
    1 材料与仪器第28-30页
        1.1 菌株第28页
        1.2 主要材料与试剂第28-29页
        1.3 实验仪器第29页
        1.4 主要试剂及培养基的配制第29-30页
    2 实验方法第30-31页
        2.1 菌株的培养与计数第30页
        2.2 酶标板标记亲和素第30页
        2.3 适配体识别E. coli K88第30-31页
        2.4 银增强及其吸光值的检测第31页
            2.4.1 银增强溶液的配制第31页
            2.4.2 吸光值的检测第31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1-38页
        3.1 链霉亲和素浓度的优化第31-32页
        3.2 Aptamer 2 浓度的优化第32-33页
        3.3 Aptamer 1 浓度的优化第33-34页
        3.4 适配体识别E. coli K88的最佳温度和时间第34-35页
        3.5 银染时间的影响第35-36页
        3.6 检测方法特异性的评价第36-37页
        3.7 定量检测分析第37-38页
    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E.coli K88可视化检测方法在食品中的初步应用第39-49页
    1 材料第39-41页
        1.1 实验原料第39页
        1.2 主要试剂第39-40页
        1.3 实验仪器第40页
        1.4 缓冲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第40-41页
    2 实验方法第41-42页
        2.1 E. coli K88人工接种模拟污染食品样品的制备第41-42页
            2.1.1 E. coli K88的培养及计数第41页
            2.1.2 E. coli K88人工模拟污染牛奶样品的制备第41页
            2.1.3 E. coli K88人工模拟污染猪肉样品的制备第41页
            2.1.4 E. coli K88人工模拟污染蔬菜样品的制备第41-42页
        2.2 E. coli K88人工接种模拟污染食品样品的检测第42页
            2.2.1 酶标板标记亲和素第42页
            2.2.2 适配体识别E. coli K88第42页
            2.2.3 银增强显色及其吸光度的检测第42页
            2.2.4 数据分析第4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2-48页
        3.1 E. coli K88人工接种模拟污染牛奶样品的检测结果第42-44页
        3.2 E. coli K88人工接种模拟污染猪肉样品的检测结果第44-46页
        3.3 E. coli K88人工接种模拟污染蔬菜样品的检测结果第46-48页
    4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49-51页
    1 总结第49-50页
    2 展望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历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导学案与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研究--以广东省江门市D中学为例
下一篇:高中语文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以广东省某高中语文课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