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5-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2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3 研究意义 | 第16页 |
3.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3.2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6-2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4.2 研究思路 | 第17-20页 |
1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相关概念 | 第20-24页 |
1.1 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 | 第20-21页 |
1.2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1.2.2 多元智能理论 | 第21-22页 |
1.3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 第24-28页 |
2.1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现状 | 第24-26页 |
2.1.1 访谈对象及访谈内容 | 第24-25页 |
2.1.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25-26页 |
2.2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26-28页 |
3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策略 | 第28-46页 |
3.1 《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 | 第28-35页 |
3.1.1 课程标准分析 | 第28-29页 |
3.1.2 《地球的运动》教材内容分析 | 第29-31页 |
3.1.2.1 《地球的运动》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 | 第29-30页 |
3.1.2.2 《地球的运动》在教材中的内容设置 | 第30-31页 |
3.1.3 教学目标分析 | 第31-33页 |
3.1.4 教学重难点分析 | 第33-34页 |
3.1.5 学情分析 | 第34-35页 |
3.2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案例 | 第35-46页 |
3.2.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 第35-38页 |
3.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 第38-39页 |
3.2.3 昼夜交替和时差 | 第39-40页 |
3.2.4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 第40-41页 |
3.2.5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 第41-43页 |
3.2.6 四季更替和五带 | 第43-46页 |
4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实验 | 第46-52页 |
4.1 实验准备 | 第46页 |
4.1.1 实验对象 | 第46页 |
4.1.2 实验教材 | 第46页 |
4.1.3 实验课时安排 | 第46页 |
4.2 实验过程 | 第46-47页 |
4.3 实验结果 | 第47-49页 |
4.3.1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 | 第47页 |
4.3.2 实验调查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4.4 实验结论 | 第49-52页 |
5 结论和展望 | 第52-54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52页 |
5.3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52-54页 |
附录1 | 第54-60页 |
附录2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4-66页 |
个人简历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