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0页
绪论第10-20页
    1 研究背景第10页
    2 研究现状第10-16页
        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6页
    3 研究意义第16页
        3.1 理论意义第16页
        3.2 实践意义第16页
    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第16-20页
        4.1 研究方法第16-17页
        4.2 研究思路第17-20页
1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相关概念第20-24页
    1.1 有效教学的概念内涵第20-21页
    1.2 有效教学的理论基础第21-22页
        1.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21页
        1.2.2 多元智能理论第21-22页
    1.3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概念界定第22-24页
2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现状和问题第24-28页
    2.1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现状第24-26页
        2.1.1 访谈对象及访谈内容第24-25页
        2.1.2 访谈结果分析第25-26页
    2.2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第26-28页
3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的策略第28-46页
    3.1 《地球的运动》教学内容与目标分析第28-35页
        3.1.1 课程标准分析第28-29页
        3.1.2 《地球的运动》教材内容分析第29-31页
            3.1.2.1 《地球的运动》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第29-30页
            3.1.2.2 《地球的运动》在教材中的内容设置第30-31页
        3.1.3 教学目标分析第31-33页
        3.1.4 教学重难点分析第33-34页
        3.1.5 学情分析第34-35页
    3.2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案例第35-46页
        3.2.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第35-38页
        3.2.2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第38-39页
        3.2.3 昼夜交替和时差第39-40页
        3.2.4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第40-41页
        3.2.5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第41-43页
        3.2.6 四季更替和五带第43-46页
4 《地球的运动》有效教学实验第46-52页
    4.1 实验准备第46页
        4.1.1 实验对象第46页
        4.1.2 实验教材第46页
        4.1.3 实验课时安排第46页
    4.2 实验过程第46-47页
    4.3 实验结果第47-49页
        4.3.1 实验测试结果分析第47页
        4.3.2 实验调查结果分析第47-49页
    4.4 实验结论第49-52页
5 结论和展望第52-54页
    5.1 研究结论第52页
    5.2 不足与展望第52页
    5.3 研究特色与创新第52-54页
附录1第54-60页
附录2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4页
攻读学位期间担任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4-66页
个人简历第66-68页
致谢第68-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模拟氮输入对闽江河口湿地短叶茳芏光合固碳及分配的影响
下一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