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3-21页 |
1.2.1 N输入对湿地植物光合固C的影响 | 第13-19页 |
1.2.2 N、盐交互对植物光合固C的影响 | 第19-20页 |
1.2.3 N输入和水淹对植物光合固C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1-2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26-36页 |
2.1 研究区和实验样点概况 | 第26-29页 |
2.1.1 研究区概况 | 第26页 |
2.1.2 实验采样点概况 | 第26-2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9-36页 |
2.2.1 实验布设 | 第29页 |
2.2.2 N输入实验方案 | 第29-30页 |
2.2.3 植物生长特征和C、N养分及积累测定 | 第30-31页 |
2.2.4 植物光合特性实验设计 | 第31-32页 |
2.2.5 植物近期光合固C及分配实验 | 第32-34页 |
2.2.6 主导因素和可塑性分析 | 第34页 |
2.2.7 数据统计和作图 | 第34-36页 |
第三章 模拟N输入对短叶茳芏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 第36-56页 |
3.1 生长特征 | 第36-41页 |
3.2 相对叶绿素含量 | 第41-45页 |
3.3 生物量分配及动态特征 | 第45-50页 |
3.3.1 地上和地下生物量 | 第45-48页 |
3.3.2 根冠比和总生物量 | 第48-50页 |
3.4 讨论 | 第50-54页 |
3.4.1 生长特征对N输入的响应 | 第50-52页 |
3.4.2 相对叶绿素含量 | 第52页 |
3.4.3 生物量及分配对N输入的响应 | 第52-54页 |
3.5 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模拟N输入对短叶茳芏光合特性的影响 | 第56-88页 |
4.1 短叶茳芏光响应特征 | 第56-59页 |
4.1.1 光响应曲线 | 第56-57页 |
4.1.2 光响应特征参数 | 第57-59页 |
4.2 短叶茳芏光合日变化特征 | 第59-81页 |
4.2.1 净光合速率 | 第59-64页 |
4.2.2 气孔导度 | 第64-69页 |
4.2.3 胞间CO_2浓度 | 第69-74页 |
4.2.4 蒸腾速率 | 第74-78页 |
4.2.5 水分利用效率 | 第78-81页 |
4.3 讨论 | 第81-85页 |
4.3.1 N输入对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 第81-82页 |
4.3.2 N输入下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 第82-85页 |
4.4 小结 | 第85-88页 |
第五章 N输入下短叶茳芏C、N养分负荷及积累动态 | 第88-118页 |
5.1 C、N养分负荷状况 | 第88-104页 |
5.1.1 C含量 | 第88-93页 |
5.1.2 N含量 | 第93-101页 |
5.1.3 C/N计量特征 | 第101-104页 |
5.2 固C和固N积累动态 | 第104-114页 |
5.2.1 固C积累及动态 | 第104-109页 |
5.2.2 固N积累及动态 | 第109-114页 |
5.3 讨论 | 第114-117页 |
5.3.1 N输入与植物C、N含量 | 第114-115页 |
5.3.2 N输入与植物C/N化学计量特征 | 第115-117页 |
5.4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植物-土壤近期固C及分配对N输入的响应特征 | 第118-128页 |
6.1 δ~(13)C丰度变化 | 第118-120页 |
6.1.1 N输入下植物-土壤近期δ~(13)C丰度变化 | 第118-119页 |
6.1.2 盐度和N输入下植物-土壤近期δ~(13)C丰度变化 | 第119-120页 |
6.2 ~(13)C净固定量 | 第120-121页 |
6.2.1 N输入下植物-土壤近期~(13)C净固定量 | 第120页 |
6.2.2 盐度和N输入下植物-土壤近期~(13)C净固定量 | 第120-121页 |
6.3 植物-土壤~(13)C净固定量的分配比例 | 第121-125页 |
6.3.1 N输入下植物-土壤近期~(13)C净固定量的分配比例 | 第121-124页 |
6.3.2 盐度和N输入下植物-土壤近期~(13)C分配比例 | 第124-125页 |
6.4 讨论 | 第125-127页 |
6.4.1 短叶茳芏近期~(13)C净固定量的分配及转移 | 第125-126页 |
6.4.2 N输入对植物-土壤近期光合固C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6.5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七章 短叶茳芏光合固C主导因素和表型可塑性分析 | 第128-136页 |
7.1 影响短叶茳芏光合固C的主导因素 | 第128-130页 |
7.2 短叶茳芏生长、光合和养分的表型可塑性 | 第130-133页 |
7.3 讨论 | 第133-135页 |
7.4 小结 | 第135-136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8页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第136-137页 |
8.2 主要特色与创新 | 第137页 |
8.3 不足与展望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62-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个人简历 | 第166-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