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选题的国内外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选题背景 | 第13-17页 |
| ·国外美术教育背景 | 第13-15页 |
| ·国内美术教育背景 | 第15-17页 |
| ·东西方美术教育发展历程比较 | 第17页 |
| ·国外与“美的教育”相关研究——以美国、德国为例 | 第17-20页 |
| ·主要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21页 |
| ·小结 | 第21-23页 |
| 第三章 对“美的意义”的解读 | 第23-43页 |
| ·概念的界定 | 第23-31页 |
| ·何谓“美” | 第23-29页 |
| ·美感 | 第29-30页 |
| ·审美教育、艺术教育、美术教育三者的关系 | 第30-31页 |
| ·从“美的意义”的角度来看《新课标》 | 第31-41页 |
| ·何谓“美的意义” | 第31-32页 |
| ·“造型·表现”与美的意义 | 第32-36页 |
| ·与知觉有关 | 第32-33页 |
| ·情感交流的暗示 | 第33-34页 |
| ·“造型·表现”下“美的意义”的探究 | 第34-36页 |
| ·“设计·应用”与美的意义 | 第36-38页 |
| ·关于应用 | 第36页 |
| ·“设计·应用”下“美的意义”的探究 | 第36-37页 |
| ·创造与“格律” | 第37-38页 |
| ·“欣赏·评述”与美的意义 | 第38-39页 |
| ·“思考着的快乐”——学会提问 | 第38页 |
| ·“欣赏·评述”下“美的意义”的探究 | 第38-39页 |
| ·“综合·探索”与美的意义 | 第39-41页 |
| ·“综合·探索”下“美的意义”的探究 | 第39-40页 |
| ·拓展与运用 | 第40页 |
| ·知识的火花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第四章 在理想与现实中徜徉——从《新课标》回望“美的意义” | 第43-51页 |
| ·淡化单一学科为本位的审美教育是当下之所趋 | 第43-45页 |
| ·普通知识越多,快乐越多 | 第45-46页 |
| ·义务教育阶段美术的现实状况 | 第45页 |
| ·“走马观花”式的中小学美术教育 | 第45-46页 |
| ·义务教育关注的是“教育”而非“美术” | 第46页 |
| ·“休闲”的价值 | 第46-47页 |
| ·多元智能理论下对新课标构建的影响 | 第47-48页 |
| ·多元智能的含义 | 第47页 |
| ·多元智能对新课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美的意义在新课标中的徜徉 | 第48-50页 |
| ·在统一与开放中寻找适应的学习空间 | 第48-49页 |
| ·在人文精神中探索美 | 第49页 |
| ·学习内容综合的碰撞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对浙江省温州市某初级中学九年级美术课程的“美的意义”的案例研究 | 第51-67页 |
| ·选取九年级作为案例调查的原因 | 第51页 |
| ·教材与教科书 | 第51-54页 |
| ·教材 | 第51-52页 |
| ·教科书 | 第52页 |
| ·对浙美版九年级美术教材的分析 | 第52-54页 |
| ·被试学校周边以及学校的环境 | 第54-59页 |
| ·被试学校本身美术教育发展状况及班级状况 | 第57-59页 |
| ·调查问卷 | 第59-62页 |
| ·教学研究调查案例 | 第62-66页 |
| ·《向民间艺术家学习》的教学研究及调查 | 第62-65页 |
| ·《静物之美》的教学研究及调查 | 第65-66页 |
| ·总结和分析出现的问题 | 第66-67页 |
| 第六章 从教学形式的角度对“美的意义”的研究的补充 | 第67-71页 |
| ·校本课程研发 | 第67-69页 |
| ·博物馆(美术馆)教学资源的开发 | 第69-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结论 | 第71-73页 |
| 结语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及注释 | 第75-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