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绪论 | 第7-10页 |
| 一、论题的缘起 | 第7页 |
| 二、论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三、论文的研宄内容 | 第8页 |
| 四、论文的研宄方法 | 第8-9页 |
| 五、论文论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 第9-10页 |
| 第一章 三部电子音乐作品的相关背景概述 | 第10-17页 |
| 第一节 电子音乐理念与技术发展概述 | 第10-11页 |
| 第二节 当代电子音乐理念与技术发展 | 第11-13页 |
| 一、声音合成技术 | 第12页 |
| 二、计算机编程技术 | 第12-13页 |
| 第三节 三部电子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概况 | 第13-17页 |
| 一、刘健的《镜像Ⅱ—半坡的月圆之夜》 | 第13-14页 |
| 二、亚历山德罗·契普利亚尼的《光》(Al Nur) | 第14-15页 |
| 三、张小夫的《脸谱Ⅱ》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三部电子音乐作品的实例研究分析 | 第17-41页 |
| 第一节 时空的对话—《镜像Ⅱ—半坡的月圆之夜》作品实例分析 | 第17-31页 |
| 一、创作意图 | 第17-18页 |
| 二、作品分析 | 第18-27页 |
| 三、作品中理念与技术交融的体现 | 第27-31页 |
| 第二节 | 第31-32页 |
| 三、作品中理念与技术交融的体现 | 第31-32页 |
| 第三节 用母语说话,构建自己的音乐语境—《脸谱Ⅱ》作品实例分析 | 第32-41页 |
| 一、创作意图 | 第32-33页 |
| 二、作品分析 | 第33-39页 |
| 三、作品中理念与技术交融的体现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结论 | 第41-45页 |
| 第一节 电子音乐表现多元文化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三部作品和而不同的艺术结果 | 第42-43页 |
| 第三节 三部电子音乐的创作特色给我们的启示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一、中文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 二、英文参考文献 | 第46-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