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语文教育思想探讨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论 | 第10-13页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学记》语文教育思想的源流与特征 | 第13-20页 |
第一节、理论源流 | 第13-17页 |
1、《学记》教育思想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创新 | 第13-15页 |
2、《学记》与《孟子》教育思想的比较 | 第15-16页 |
3、《学记》与《荀子》教育思想的相似性 | 第16-17页 |
第二节、历史地位 | 第17-19页 |
第三节、理论特征 | 第19-20页 |
1、完整性 | 第19页 |
2、继承与超越性 | 第19页 |
3、实践性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学记》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 | 第20-31页 |
第一节、教育目的论 | 第20-22页 |
1、建国君民(教育的稳定功能) | 第20-21页 |
2、化俗称民(教育的育人功能) | 第21-22页 |
第二节、教育原则论 | 第22-26页 |
1、因材施教 | 第23页 |
2、豫、时、孙、摩 | 第23-25页 |
3、长善救失原则 | 第25-26页 |
第三节、教学法则论 | 第26-31页 |
1、教学相长 | 第26-28页 |
2、藏息相辅 | 第28-29页 |
3、量力性 | 第29页 |
4、启发性 | 第29-30页 |
5、知类通达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学记》师生观与语文教学方法 | 第31-39页 |
第一节、师生 | 第31-33页 |
1、教师 | 第31-32页 |
2、师生关系 | 第32-33页 |
第二节、方法论 | 第33-37页 |
1、问答 | 第33-34页 |
2、讲授 | 第34-36页 |
3、训练 | 第36-37页 |
4、类比 | 第37页 |
第三节、考试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语文的现状及《学记》对现状的启示 | 第39-45页 |
第一节、当前语文教育的现状 | 第39-40页 |
1、课堂教学好看不中用 | 第39页 |
2、课堂教学假而空 | 第39-40页 |
3、语文教学“问答”和“活动”形式化 | 第40页 |
4、语文课堂唯考是从 | 第40页 |
第二节、《学记》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 第40-45页 |
1、回归教材精心育人 | 第40-42页 |
2、寻找教的规律 | 第42-43页 |
3、探求成长的条件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