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表格目录 | 第8-9页 |
图形目录 | 第9-10页 |
1. 选题缘起及选题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缘起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32页 |
·语言变异研究的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语言变异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语言变异的研究内容 | 第14-18页 |
·系统变异 | 第14-16页 |
·非系统变异 | 第16-18页 |
·语音变异研究 | 第18-20页 |
·汉语声调变异研究 | 第20-29页 |
·汉语声调本体研究 | 第20-23页 |
·普通话声调本体理论研究 | 第21-22页 |
·北京话的协同发音声调表 | 第22-23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教学的研究 | 第23-25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教学的顺序 | 第23-24页 |
·对外汉语教材对声调教学的安排 | 第24-25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习得的研究 | 第25-29页 |
·关于留学生母语背景的声调习得研究 | 第25-27页 |
·关于调域错误和调型错误的研究 | 第27-28页 |
·关于美国学生习得汉语声调的难度顺序研究 | 第28-29页 |
·小结 | 第29-32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声调研究述评 | 第29-30页 |
·尚待研究的问题 | 第30-32页 |
3. 本文研究的问题及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本文研究的问题 | 第32页 |
·研究假设 | 第32-33页 |
4. 实验研究一 情境语境对美国学生第三声声调变异的影响 | 第33-52页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研究设计 | 第33页 |
·被试 | 第33页 |
·实验材料 | 第33-34页 |
·研究过程 | 第34页 |
·因变量的测量指标 | 第34页 |
·结果分析 | 第34-36页 |
·讨论 | 第36-52页 |
5. 实验研究二 上下文语境对美国学生第三声组合声调变异的影响 | 第52-68页 |
·研究目的 | 第52页 |
·研究方法 | 第52页 |
·研究设计 | 第52页 |
·被试 | 第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2页 |
·研究过程 | 第52页 |
·因变量的测量指标 | 第52页 |
·结果分析 | 第52-56页 |
·讨论 | 第56-68页 |
6. 实验研究三 美国学生习得第三声的动态发展过程 | 第68-72页 |
7. 结论及其对教学的意义 | 第72-76页 |
附注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附录 | 第82-90页 |
后记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