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导论 | 第11-31页 |
一、论题解析 | 第13-18页 |
二、研究思路与理论追求 | 第18-24页 |
(一) 教育学者的复位 | 第18-20页 |
(二) 从“中国”出发 | 第20-22页 |
(三) 聚焦“教育” | 第22-24页 |
三、预期研究意义 | 第24-29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24-27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27-29页 |
四、论文的基本结构 | 第29-31页 |
第一章 “旁观者”与“行动者”: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 | 第31-68页 |
一、旁观者 | 第31-50页 |
(一) 场外“旁观” | 第31-36页 |
1. 场外思辩—类推 | 第32-35页 |
2. 场外考据 | 第35-36页 |
(二) 场内“旁观” | 第36-50页 |
1. 描述“教育事实” | 第37-43页 |
2. 理解教育的“意义” | 第43-50页 |
二、行动者 | 第50-68页 |
(一) “似介入” | 第51-62页 |
1. 专家心态与“指导者” | 第52-54页 |
2. 精英心态与“审判者” | 第54-59页 |
3. 攫取心态与“打捞者” | 第59-60页 |
4. 替代心态与“完全当事人” | 第60-62页 |
(二) 作为“参与性行动者”的“介入” | 第62-68页 |
1. “参与性行动者” | 第63-64页 |
2. 双重介入 | 第64-68页 |
第二章 “应为”与“能为”:“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 | 第68-123页 |
一、“寻访”其他理论 | 第68-85页 |
(一) 杜威:从“旁观者认识论”到“行动认识论” | 第69-72页 |
1. 旁观者认识论 | 第69-71页 |
2. 行动认识论 | 第71-72页 |
(二) 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 | 第72-76页 |
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传统 | 第73-75页 |
2. 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的双重关切 | 第75-76页 |
(三) 布尔迪厄:“实践逻辑” | 第76-81页 |
1. 双向“决裂” | 第77-78页 |
2. 关系性思维 | 第78-81页 |
(四) 莫兰:“干预性研究” | 第81-85页 |
1. 两种不同的“涉入” | 第82-83页 |
2. 谨守干预的边界 | 第83-85页 |
二、“体察”学术生态 | 第85-112页 |
(一) 专业化框架中的“两歧性”选择 | 第87-95页 |
1. 教育学的专业化历程 | 第88-91页 |
2. 双重突围 | 第91-94页 |
3. “专业性”自育 | 第94-95页 |
(二) 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建设 | 第95-108页 |
1. “中国”意识的“三次”觉醒 | 第97-100页 |
2. “中国教育学”的本土建设之路 | 第100-108页 |
(三) 教育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 | 第108-112页 |
1. 文化的“高热期” | 第108-110页 |
2. 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 | 第110-112页 |
三、“聚焦”研究品性 | 第112-118页 |
(一) 教育研究作为事理研究 | 第112-114页 |
(二) 教育研究指向“成事成人” | 第114-116页 |
(三) 教育研究“走近”事理的两种可能方式 | 第116-118页 |
四、“审度”实践可能性 | 第118-120页 |
(一) 逻辑论证 | 第118-119页 |
(二) 经验论证 | 第119-120页 |
五、论证之外的“论证” | 第120-123页 |
第三章 “自识”与“自持”: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与伦理考量 | 第123-154页 |
一、自识明辨与角色定位 | 第123-130页 |
(一) 介入前的自识与明辨 | 第123-127页 |
1. 自识 | 第124-126页 |
2. 审度实践生态 | 第126-127页 |
3. 尝试性“接洽” | 第127页 |
(二) “介入”中的双重身份 | 第127-130页 |
1. 两种极端的信条 | 第128-129页 |
2. 突破边界的可能性 | 第129-130页 |
3. 作为局内人的局外人 | 第130页 |
二、介入伦理 | 第130-146页 |
(一) 坚持互惠性原则 | 第131-133页 |
(二) 谨守学术边界 | 第133-136页 |
1. 促生内在力量 | 第134-135页 |
2. 警惕“理论的暴力” | 第135-136页 |
(三) 责任担当 | 第136-146页 |
1. 难以推托的实践责任 | 第136-138页 |
2. 责任担当及其限度 | 第138-146页 |
三、潜在危险与现实挑战 | 第146-154页 |
(一) 两种文化的冲突 | 第146-149页 |
(二) 不断生成的新挑战 | 第149-151页 |
(三) 个体自觉可能招致的群体压力 | 第151-154页 |
结语 | 第154-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8页 |
后记 | 第168-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