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词典略语表 | 第12-13页 |
| 表格 | 第13-15页 |
| 图例 | 第15-16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6-22页 |
| ·例证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 第16-17页 |
| ·配例原则的必要性及其类型学差异 | 第17页 |
| ·学习词典配例原则的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 ·研究目标与任务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 ·研究任务 | 第19-20页 |
| ·预期结果和意义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及材料 | 第20页 |
| ·论文结构 | 第20-22页 |
| 第2章 学习词典配例原则的研究现状 | 第22-33页 |
| ·三种类型词典的配例原则研究 | 第22-24页 |
| ·学习词典配例原则的研究 | 第24-29页 |
| ·学习词典配例原则的诸家之说 | 第24-27页 |
| ·学习词典配例原则的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 ·导致研究现状的根源与改进措施 | 第29-31页 |
| ·小结 | 第31-33页 |
| 第3章 例证配置的具体问题 | 第33-61页 |
| ·例证的展示 | 第33-36页 |
| ·例证和释义的相对位置 | 第33-34页 |
| ·多个例证的排序 | 第34-35页 |
| ·单个例证中的多个结构和搭配词语 | 第35-36页 |
| ·例证及其内部成分的凸显 | 第36页 |
| ·例证的选择 | 第36-59页 |
| ·例证的类型及选用 | 第36-42页 |
| ·例证的数量 | 第42-43页 |
| ·例证的语言 | 第43-45页 |
| ·例证中的文化信息 | 第45-47页 |
| ·例证和信息(项)的关系 | 第47-51页 |
| ·真实例和自撰例之辩 | 第51-59页 |
| ·小结 | 第59-61页 |
| 第4章 对英语学习词典配例实践的调查 | 第61-73页 |
| ·英语学习词典中例证的展示 | 第61-69页 |
| ·多个例证中语法结构的排列顺序 | 第62-63页 |
| ·在单条例证中展示多个语法结构的策略 | 第63-65页 |
| ·例证中搭配词语的语义分类 | 第65-67页 |
| ·在例证中用粗体凸显搭配词语的手段 | 第67-69页 |
| ·英语学习词典中例证的选择 | 第69-72页 |
| ·整句例和语段例的选择 | 第70-71页 |
| ·例证中代字号的使用 | 第71页 |
| ·例证中的歧义 | 第71页 |
| ·句型代码/结构式与例证的配合关系的历时变化 | 第71-72页 |
| ·小结 | 第72-73页 |
| 第5章 例证功能和例证关系的理论再探 | 第73-85页 |
| ·例证功能 | 第73-78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74-76页 |
| ·例证功能分类系统的确立 | 第76-77页 |
| ·有关例证功能的三点说明 | 第77-78页 |
| ·例证同词条其他成分的关系 | 第78-84页 |
| ·词典语篇观对微观结构的描述所存在的问题 | 第78-80页 |
| ·例证位置的调整 | 第80-81页 |
| ·例证功能的标示 | 第81-82页 |
| ·词条语篇组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 第82-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6章 配例原则的确立 | 第85-103页 |
| ·第一层级原则的确立 | 第85-87页 |
| ·第二层级原则的确立 | 第87-89页 |
| ·第三层级原则的确立 | 第89-99页 |
| ·体现原则的贯彻 | 第89-90页 |
| ·词汇发展原则的贯彻 | 第90-99页 |
| ·出版原则的贯彻 | 第99页 |
| ·配例原则的纵观 | 第99-101页 |
| ·小结 | 第101-103页 |
| 第7章 《汉英双解》配例的实证调查(一) | 第103-121页 |
| ·研究目标及问题 | 第103页 |
| ·研究设计 | 第103-105页 |
| ·《汉英双解》的配例调查(一) | 第105-117页 |
| ·子调查1 | 第107-108页 |
| ·子调查2 | 第108页 |
| ·子调查3 | 第108-110页 |
| ·子调查4 | 第110-111页 |
| ·子调查5 | 第111-112页 |
| ·子调查6 | 第112-113页 |
| ·子调查7 | 第113-114页 |
| ·子调查8 | 第114页 |
| ·子调查9 | 第114-115页 |
| ·子调查10 | 第115-117页 |
| ·对调查(一)结果的讨论 | 第117-119页 |
| ·调查(一)揭示的其他问题 | 第119-121页 |
| 第8章 《汉英双解》配例的实证调查(二) | 第121-146页 |
| ·调查对象 | 第121-122页 |
| ·调查步骤 | 第122-124页 |
| ·调查结果 | 第124-134页 |
| ·系统原则的符合状况 | 第124-125页 |
| ·典型原则的符合状况 | 第125-132页 |
| ·交际原则(第二部分)的符合状况 | 第132页 |
| ·数量原则的符合状况 | 第132页 |
| ·结构原则的符合状况 | 第132-134页 |
| ·个案研究示例 | 第134-142页 |
| ·典型个案研究之一——"谈话" | 第134-136页 |
| ·典型个案研究之二——"联系" | 第136-142页 |
| ·调查(二)揭示的其他问题 | 第142-143页 |
| ·解决方案 | 第143-146页 |
| 第9章 结语 | 第146-151页 |
| ·主要结论和发现 | 第146-148页 |
| ·理论方面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 第146-148页 |
| ·实践方面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 第148页 |
| ·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148-149页 |
|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49-151页 |
| 参考词典 | 第151-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3-168页 |
| 致谢 | 第168-169页 |
| 附录 | 第169-213页 |
| 附录A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的70个样本动词 | 第169页 |
| 附录B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常用词中的100个样本动词 | 第169-170页 |
| 附录C 《汉英双解》样本动词词条中牵涉教育交际背景的例证 | 第170页 |
| 附录D OALD6样本动词词条中牵涉教育交际背景的例证 | 第170-171页 |
| 附录E 16项个案分析 | 第171-212页 |
| 附录F 《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甲乙级常用词中的29个样本动词 | 第212页 |
| 附录G 《汉英双解》和《现汉》29个样本动词词条内的相同例证 | 第212-213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