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肌电的人体驾驶疲劳特性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4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0页 |
1.2.2 表面肌电信号研究发展趋势 | 第10页 |
1.3 表面肌电信号及其分析理论 | 第10-12页 |
1.3.1 表面肌电信号的基本概念 | 第10页 |
1.3.2 表面肌电信号的分析方法 | 第10-12页 |
1.3.3 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因素 | 第12页 |
1.3.4 表面肌电信号的应用 | 第12页 |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1.4.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2 课题主要创新点 | 第13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采集疲劳驾驶表面肌电信号 | 第14-23页 |
2.1 实验目的 | 第1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14-21页 |
2.2.1 实验对象 | 第14-15页 |
2.2.2 实验设备 | 第15-17页 |
2.2.3 采集肌肉的确定 | 第17-18页 |
2.2.4 肌电电极的贴放 | 第18-19页 |
2.2.5 实验内容 | 第19-21页 |
2.3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2.3.1 统计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疲劳驾驶肌肉功能状态分析 | 第23-47页 |
3.1 实验有效性检验 | 第23-24页 |
3.1.1 实验信号的不确定性 | 第23页 |
3.1.2 实验的可重复检验性 | 第23-24页 |
3.2 主观评价与肌肉特征参数相关性分析 | 第24页 |
3.3 疲劳驾驶肌肉表面肌电特征值范围 | 第24-26页 |
3.4 疲劳驾驶肌肉功能状态男女差异性分析 | 第26-36页 |
3.4.1 男女SEMG特征参数值的比较分析 | 第26-34页 |
3.4.2 男女SEMG特征参数差异性T检验分析 | 第34-36页 |
3.5 疲劳驾驶肌肉功能状态对称性分析 | 第36-4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疲劳驾驶肌肉疲劳特性分析 | 第47-62页 |
4.1 同种驾驶条件下各肌肉表面肌电信号特性分析 | 第47-56页 |
4.1.1 同种驾驶条件下各肌肉发力的大小顺序 | 第47-52页 |
4.1.2 同种驾驶条件下各肌肉的疲劳程度 | 第52-56页 |
4.2 主要肌肉MF特征值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分析 | 第56-6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结论 | 第62-63页 |
6 展望 | 第63-64页 |
7 参考文献 | 第64-70页 |
8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 第7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