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新能源汽车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1-12页 |
1.3 开关磁阻电机无位置控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3.1 滑模观测法 | 第14页 |
1.3.2 激励脉冲法 | 第14-15页 |
1.3.3 神经网络法 | 第15-16页 |
1.3.4 电感分析法 | 第16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16-18页 |
2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原理与基本控制策略 | 第18-37页 |
2.1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原理 | 第18-23页 |
2.1.1 开关磁阻电机驱动系统组成 | 第18-19页 |
2.1.2 开关磁阻电机结构及新型两相同步励磁绕线形式 | 第19-22页 |
2.1.3 开关磁阻电机工作原理 | 第22-23页 |
2.2 两相励磁开关磁阻电机数学模型 | 第23-24页 |
2.3 开关磁阻电机基本控制策略 | 第24-29页 |
2.3.1 电流斩波控制方式 | 第25-26页 |
2.3.2 角度控制方式 | 第26-27页 |
2.3.3 组合控制方式 | 第27-28页 |
2.3.4 起动阶段控制 | 第28页 |
2.3.5 开关磁阻电机四象限运行控制 | 第28-29页 |
2.4 开关磁阻电机转速和电流控制模型 | 第29-36页 |
2.4.1 SR电机本体仿真模型 | 第29-31页 |
2.4.2 电流滞环速度开环控制仿真模型 | 第31-32页 |
2.4.3 电流滞环控制速度闭环仿真模型 | 第32-34页 |
2.4.4 PWM控制双闭环仿真模型 | 第34-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基于自感特性的无位置控制策略 | 第37-50页 |
3.1 自感特性法原理分析 | 第37-39页 |
3.1.1 自感特性法理论依据 | 第37页 |
3.1.2 传统模式和新型励磁模式SR电机自感特性分析 | 第37-39页 |
3.2 两相同步励磁模式自感模型 | 第39页 |
3.3 基于自感特性曲线交点的无位置控制策略 | 第39-42页 |
3.4 自感特性法无位置仿真 | 第42-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4 基于互感特性的无位置控制策略 | 第50-56页 |
4.1 互感特性法原理分析 | 第50-51页 |
4.1.1 互感特性法理论依据 | 第50页 |
4.1.2 传统模式和新型励磁模式SR电机互感特性分析 | 第50-51页 |
4.2 两相同步励磁模式互感模型 | 第51-52页 |
4.3 基于互感特性曲线最大值的无位置控制 | 第52页 |
4.4 互感特性法无位置仿真 | 第52-5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5 无位置控制调速系统软硬件设计及实验研究 | 第56-78页 |
5.1 硬件系统设计 | 第56-65页 |
5.1.1 样机电气属性与结构属性 | 第56页 |
5.1.2 主电路设计 | 第56-57页 |
5.1.3 主芯片最小系统 | 第57-59页 |
5.1.4 供电电路设计 | 第59-60页 |
5.1.5 检测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5.1.6 驱动电路设计 | 第61-63页 |
5.1.7 电压保护和电流保护 | 第63页 |
5.1.8 调试端口 | 第63-64页 |
5.1.9 其他模块 | 第64-65页 |
5.2 无位置控制调速系统软件设计 | 第65-72页 |
5.2.1 DSP开发环境 | 第65-67页 |
5.2.2 程序框架结构 | 第67页 |
5.2.3 初始化程序 | 第67-69页 |
5.2.4 系统主程序设计 | 第69页 |
5.2.5 键盘及显示程序设计 | 第69-70页 |
5.2.6 起动子程序 | 第70页 |
5.2.7 转子位置判断子程序 | 第70-71页 |
5.2.8 捕获中断子程序 | 第71-72页 |
5.3 无位置控制策略实验验证 | 第72-77页 |
5.3.1 实验平台介绍 | 第72-74页 |
5.3.2 控制策略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74-7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8页 |
6.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78页 |
6.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78页 |
6.4 展望 | 第78-80页 |
7 参考文献 | 第80-86页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86-87页 |
9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