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5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缘由 | 第12-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二、选题缘由 | 第13-14页 |
(一)受凯瑞“传播的仪式观”启发 | 第13页 |
(二)壮族歌圩作为民族文化共享符号 | 第13-14页 |
(三)从小耳濡目染的山歌环境及研究关注点 | 第14页 |
三、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壮族歌圩 | 第14-15页 |
(二)仪式与仪式传播观 | 第15-16页 |
(三)场域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22页 |
一、壮族歌圩研究 | 第17-20页 |
二、“壮族三月三”研究 | 第20-21页 |
三、仪式传播与少数民族节日传播研究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2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2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22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22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22-23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一、内容分析法 | 第23页 |
二、问卷调查法 | 第23-24页 |
三、参与式观察 | 第24页 |
四、人物访谈 | 第24-25页 |
第二章 从传统到现代:壮族歌圩的传播历史与现状 | 第25-49页 |
第一节 壮族歌圩的文化打造缘由及发展历程 | 第25-29页 |
一、主要动因:大众文化消费的经济驱动 | 第25-26页 |
二、起源与发展阶段:由民间自发习俗演变为全民狂欢的节庆名片 | 第26-29页 |
(一)1979年前:歌圩主要是盛行于壮乡民间的传统对歌习俗 | 第26-27页 |
(二)1979年-2006年:政府官方主导的歌节模式 | 第27-28页 |
(三)2006年-2013年:国家在场的“非遗”保护举措 | 第28页 |
(四)2013年至今:“官、商、民、媒”打造现代“壮族三月三”名片 | 第28-29页 |
第二节 壮族歌圩的仪式构成与特点 | 第29-35页 |
一、壮族歌圩的仪式构成 | 第29-32页 |
(一)歌圩仪式参与者:由小众转向大众 | 第29-31页 |
(二)歌圩仪式地点:由乡野向城镇中心转移 | 第31-32页 |
二、壮族歌圩仪式的特点 | 第32-35页 |
(一)周期性 | 第32-33页 |
(二)表演性 | 第33-34页 |
(三)符号象征性 | 第34-35页 |
第三节 壮族歌圩的仪式传播现状 | 第35-49页 |
一、壮族歌圩的仪式化传播现状 | 第35-42页 |
(一)传播主体:传者与受众的角色转换 | 第35-36页 |
(二)传播内容:仪式主题由民俗转向大众 | 第36-37页 |
(三)传播渠道:以口头传播为主,网络社交媒体传播兴起 | 第37-40页 |
(四)传播效果:民众认知度及参与度较低 | 第40-42页 |
二、媒介传播对歌圩文化认同的影响 | 第42-49页 |
(一)口头传播:民众在场的自我认同 | 第42-44页 |
(二)主流媒体传播:政府主导的媒介认同 | 第44-46页 |
(三)网络社交媒介传播:社会群体的集体认同 | 第46-49页 |
第三章 从乡村到城市:壮族歌圩仪式传播的场域变迁 | 第49-64页 |
第一节 壮族歌圩的仪式传播场域偏向 | 第49-57页 |
一、乡村人际传播:传统歌圩场域的衰落 | 第49-52页 |
(一)家庭传播:以个人为中心 | 第49-51页 |
(二)村落传播:以仪式为中心 | 第51-52页 |
二、城市化形象传播:现代歌圩的公共文化空间建构 | 第52-57页 |
(一)社区传播:以群众性公共文化为中心 | 第52-55页 |
(二)市场传播:以商贸展演为中心 | 第55-57页 |
第二节 壮族歌圩仪式传播场域的功能变迁 | 第57-64页 |
一、歌圩作为仪式传播场域的功能变迁 | 第57-60页 |
(一)歌圩功能内容:由“娱神”向“娱人”转变 | 第57-58页 |
(二)歌圩功能重心:由山歌传承转向文化消费 | 第58页 |
(三)歌圩功能范围:由小众化转向全民性 | 第58-60页 |
二、现代歌圩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传播问题 | 第60-64页 |
(一)物质场:公共文化空间对传统歌圩传播场域的挤压 | 第60-61页 |
(二)心理场:歌圩仪式传播的认同感缺失 | 第61-62页 |
(三)媒介场:媒介取代民众在场的共享 | 第62-64页 |
第四章 坚守与创新:新时期壮族歌圩仪式传播与发展 | 第64-74页 |
第一节 现代歌圩的传播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64-69页 |
一、消费主义盛行:本土民族文化符号弱化 | 第64-66页 |
二、传播观念混淆:官方宣传等于整体传播 | 第66-67页 |
三、媒介仪式化传播:现代歌圩的文化重构 | 第67-68页 |
四、舞台商业化传播:生态场域符号的消解 | 第68-69页 |
第二节 仪式传播视域下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与发展的思考 | 第69-74页 |
一、立足民间:保护传统传播场域 | 第69-70页 |
(一)建立完善传承主体的保护机制 | 第69页 |
(二)恢复和重建传统歌圩场域 | 第69-70页 |
二、依托媒介:建构现代传播场域 | 第70-72页 |
(一)拓展影视媒介的形象传播 | 第71页 |
(二)创建网络仪式传播场域 | 第71-72页 |
三、借力政府:合理打造“文化脱贫”模式 | 第72-74页 |
(一)以“文化+互联网”构建品牌传播 | 第72页 |
(二)以“文化+旅游”延伸产业空间 | 第72-74页 |
结语 | 第74-76页 |
注释 | 第76-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87页 |
附录B:调查问卷 | 第87-92页 |
附录C:访谈提纲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