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山河”口译报告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一、任务描述 | 第11-13页 |
1.1 项目简介 | 第11页 |
1.2 选材原因 | 第11-13页 |
二、任务过程 | 第13-16页 |
2.1 译前准备 | 第13-15页 |
2.1.1 作家、作品简介及作品名的翻译 | 第13-14页 |
2.1.2 熟悉专有名词的翻译 | 第14页 |
2.1.3 心理准备 | 第14-15页 |
2.2 翻译过程 | 第15页 |
2.3 译后总结 | 第15-16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3.1 释意理论在国外的研究 | 第16页 |
3.2 释意理论在国内的研究 | 第16-18页 |
四、释意理论简介 | 第18-21页 |
4.1 释意理论的基本概念 | 第18页 |
4.2 释意理论的翻译模型 | 第18-19页 |
4.3 释意理论对汉英交替传译的指导意义 | 第19-21页 |
五、“文学的山河”演讲的语言和特点 | 第21-25页 |
5.1 词汇层面:多专有名词 | 第21-22页 |
5.2 句子层面 | 第22-24页 |
5.2.1 主语单一 | 第22-23页 |
5.2.2 多假开头句 | 第23-24页 |
5.3 篇章层面:句子间的衔接不紧凑 | 第24-25页 |
六、释意理论指导下的翻译 | 第25-35页 |
6.1 词汇层面 | 第25-28页 |
6.1.1 词语纠正 | 第25-26页 |
6.1.2 文化转换 | 第26-28页 |
6.2 句子层面 | 第28-32页 |
6.2.1 正常语序句子的处理---顺译法 | 第28-29页 |
6.2.2 句子中冗余信息的处理---合译法 | 第29-32页 |
6.3 篇章层面 | 第32-35页 |
6.3.1 省略 | 第32-33页 |
6.3.2 合并 | 第33页 |
6.3.3 补充 | 第33-35页 |
七、实践总结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致谢 | 第37-39页 |
附录Ⅰ 演讲原声及口译光盘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