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交通系统论文

山区公路景观行车环境中的驾驶视觉敏感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1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论文研究意义第13-14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第14-18页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18-21页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8-19页
        1.4.2 技术路线第19-21页
第二章 基于视觉心理反应的行车实验第21-29页
    2.1 动态视觉感知特征与行车安全第21-24页
        2.1.1 动态视觉的生理特征第21页
        2.1.2 动态视觉的心理特征第21-23页
        2.1.3 眼动与注视点第23页
        2.1.4 注视行为描述参数第23-24页
    2.2 实验设计与行车实验第24-27页
        2.2.1 实验目的第24页
        2.2.2 实验仪器与车辆第24-25页
        2.2.3 实验设计第25-27页
    2.3 实验数据预处理第27-28页
    2.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驾驶视觉敏感区与山区公路景观分析第29-47页
    3.1 驾驶人视觉敏感区测量方法分析和总结第29-31页
        3.1.1 动视觉参数单因素测量法第29-30页
        3.1.2 注视点坐标的聚类方法第30页
        3.1.3 加权搜索区域的测量方法第30-31页
    3.2 驾驶人视觉敏感区表征指标的建立第31-36页
        3.2.1 驾驶人视觉敏感区域建立的假设条件第31-32页
        3.2.2 驾驶人注视点坐标的动态聚类第32页
        3.2.3 驾驶人视觉敏感区面积的确定第32-34页
        3.2.4 驾驶人视觉敏感区重心的确定第34-35页
        3.2.5 基于Matlab的视觉敏感区面积和重心计算第35-36页
    3.3 山区公路景观空间类型划分第36-41页
        3.3.1 典型的空间界面围合度类型划分第36-38页
        3.3.2 驾驶人角度的三种典型空间公路景观比例分析第38-41页
    3.4 山区公路景观的驾驶视觉敏感区指标量化分析第41-46页
        3.4.1 视觉敏感区指标与驾驶人心理之间的联系第41页
        3.4.2 不同围合度下视觉敏感区指标差异性分析第41-46页
    3.5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四章 驾驶人视觉敏感区的注视行为转移特性第47-67页
    4.1 驾驶人视野平面划分和注视特性分析第47-52页
        4.1.1 驾驶人视野平面划分第47-48页
        4.1.2 驾驶人注视特性分析第48-51页
        4.1.3 驾驶人注视目标分析第51-52页
    4.2 基于马尔可夫理论的驾驶人视觉转移过程第52-59页
        4.2.1 马尔可夫链第52-53页
        4.2.2 注视一步转移概率矩阵求解第53-54页
        4.2.3 注视区域间一步转移模式分析第54-59页
    4.3 注视平稳分布求解与分析第59-66页
        4.3.1 马尔可夫链平稳分布第59页
        4.3.2 注视平稳分布求解与分析第59-61页
        4.3.3 注视转移评价模型第61-66页
    4.4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五章 基于驾驶视觉敏感区反应的公路景观评价第67-79页
    5.1 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67-68页
    5.2 公路景观环境视觉安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的构建第68页
    5.3 综合评价指标及其参数的获取第68-69页
        5.3.1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68-69页
        5.3.2 评价指标参数的获取第69页
    5.4 评价指标的分类及其量化方法第69-71页
        5.4.1 定量评价指标的处理及分析第70页
        5.4.2 定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第70-71页
    5.5 定性与定量评价指标的等级划分第71页
    5.6 FAHP法计算评价指标的权重第71-73页
    5.7 基于驾驶视觉敏感区反应的公路景观环境综合评价第73-75页
        5.7.1 公路景观环境评价指标集的确定第73-74页
        5.7.2 指标权重集计算第74-75页
    5.8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第75-78页
    5.9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工程实例应用第79-83页
    6.1 项目背景第79页
    6.2 成果应用分析第79-82页
    6.3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3-86页
    7.1 结论第83-84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84页
    7.3 研究展望第84-86页
致谢第86-87页
参考文献第87-9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路面抗滑性能评价
下一篇:公路运输独塔不对称斜拉桥施工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