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本课题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1.2.1 沥青路面抗滑技术研究历程 | 第10-11页 |
1.2.2 沥青路面抗滑性能评价方法 | 第11-13页 |
1.2.3 立体视觉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立体视觉原理分析 | 第18-27页 |
2.1 摄像机透视投影模型 | 第18-24页 |
2.1.1 坐标系定义及转换关系 | 第18-20页 |
2.1.2 摄像机成像几何模型 | 第20-24页 |
2.2 立体视觉模型分析 | 第24-26页 |
2.2.1 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2.2.2 沥青路面三维重构模型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立体匹配算法研究 | 第27-40页 |
3.1 立体匹配步骤 | 第27-29页 |
3.2 立体匹配约束 | 第29-31页 |
3.2.1 基于几何的约束条件 | 第29-30页 |
3.2.2 基于场景的约束条件 | 第30-31页 |
3.3 立体匹配算法分析 | 第31-34页 |
3.3.1 基于全局的立体匹配算法 | 第31-32页 |
3.3.2 基于局部的立体匹配算法 | 第32-33页 |
3.3.3 双目立体匹配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3.4 改进的归一化互相关匹配算法 | 第34-39页 |
3.4.1 匹配代价计算 | 第35-36页 |
3.4.2 基于边缘特征约束的自适应窗口选择及匹配代价聚合 | 第36-37页 |
3.4.3 视差和可信度初始化 | 第37-38页 |
3.4.4 视差优化 | 第38页 |
3.4.5 视差平面拟合 | 第38-39页 |
3.5 本章小节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沥青路面三维重构系统建立 | 第40-55页 |
4.1 沥青路面三维重构流程 | 第40-41页 |
4.2 沥青路面三维重构实验仪器结构组成 | 第41-43页 |
4.3 图像获取及双目立体视觉摄像机标定 | 第43-48页 |
4.4 立体图像对校正 | 第48-49页 |
4.5 立体匹配 | 第49页 |
4.6 沥青路面三维重建 | 第49-51页 |
4.7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用于路面构造深度的测量和评价 | 第51-53页 |
4.8 红外光线影响 | 第53-54页 |
4.9 本章小节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沥青路面三维形貌分形维数与抗滑性能关系研究 | 第55-66页 |
5.1 沥青混凝土车辙板制备 | 第55-56页 |
5.2 路面三维形貌分形维数计算 | 第56-59页 |
5.2.1 分形理论 | 第56-57页 |
5.2.2 分形维数计算方法 | 第57-59页 |
5.3 分形维数与路面抗滑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59-65页 |
5.3.1 摆式摩擦系数仪测定路面抗滑性能 | 第60页 |
5.3.2 手工铺砂法测定路面构造深度 | 第60-61页 |
5.3.3 沥青路面分形维数与微观纹理、宏观纹理之间的关系研究 | 第61-64页 |
5.3.4 室外实验验证 | 第64-65页 |
5.4 本章小节 | 第65-6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6-68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总结 | 第66-67页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