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3-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3-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26页 |
2.1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2.1.1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概述 | 第17-19页 |
2.1.2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实践 | 第19页 |
2.2 基于SERVQUAL模型学习体验的测量 | 第19-23页 |
2.2.1 SERVQUAL模型概述 | 第19-21页 |
2.2.2 基于SERVQUAL模型的学习体验测量研究 | 第21-23页 |
2.3 课堂氛围的对学生学习体验的影响 | 第23-26页 |
2.3.1 课堂氛围的概述 | 第23页 |
2.3.2 课堂氛围的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3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26-38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6页 |
3.2 研究设计 | 第26-28页 |
3.2.1 研究模型的提出 | 第26-27页 |
3.2.2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7-28页 |
3.3 研究工具 | 第28-31页 |
3.3.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28-29页 |
3.3.2 主要变量的说明 | 第29-30页 |
3.3.3 数据分析工具的选择 | 第30页 |
3.3.4 数据预处理 | 第30-31页 |
3.4 信度分析 | 第31-33页 |
3.4.1 内部一致性信度 | 第31-32页 |
3.4.2 组成信度 | 第32-33页 |
3.5 效度分析 | 第33-35页 |
3.5.1 内容效度 | 第34页 |
3.5.2 收敛效度 | 第34-35页 |
3.5.3 区别效度 | 第35页 |
3.6 访谈提纲 | 第35-37页 |
3.7 研究过程 | 第37-38页 |
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8-49页 |
4.1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现状分析 | 第38-40页 |
4.1.1 学生基本信息统计 | 第38页 |
4.1.2 学生学习体验情况分析 | 第38-39页 |
4.1.3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中心学校与教学点学生学习体验比较分析 | 第39-40页 |
4.2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模型影响因素分析 | 第40-44页 |
4.2.1 主成分形式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 第40-41页 |
4.2.2 路径系数 | 第41-42页 |
4.2.3 总效果 | 第42-43页 |
4.2.4 可决系数 | 第43-44页 |
4.2.5 拟合优度 | 第44页 |
4.3 假设检验 | 第44-47页 |
4.4 访谈分析 | 第47-49页 |
4.4.1 访谈对象 | 第47页 |
4.4.2 访谈结果 | 第47-49页 |
5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9-53页 |
5.1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现状及分析 | 第49-50页 |
5.2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1页 |
5.3 提升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及学习质量的建议 | 第51-53页 |
5.3.1 优化同步直播设备,保证师生交互及时有效 | 第51页 |
5.3.2 城乡教师深度合作,引导课堂氛围积极良好 | 第51-52页 |
5.3.3 构建城乡教学共同体,促进城乡教师教学能力协同发展 | 第52页 |
5.3.4 注重信息技术与教学模式的深度融合 | 第52-53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53-55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53页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70页 |
附录1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量表 | 第60-64页 |
附录1.1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量表(中心学校) | 第60-62页 |
附录1.2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量表(教学点) | 第62-64页 |
附录2 同步互动混合课堂学生学习体验情况访谈提纲 | 第64-70页 |
附录2.1 中心学校教师访谈提纲 | 第64-65页 |
附录2.2 教学点教师访谈提纲 | 第65-66页 |
附录2.3 中心校学生访谈提纲 | 第66-67页 |
附录2.4 教学点学生访谈提纲 | 第67-68页 |
附录2.5 访谈内容摘录(某教学点教师) | 第68-70页 |
读研期间所取得的科研结果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