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育心理学论文--教育心理诊断与教育心理辅导论文

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沪非大陆高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11页
第2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2.1 孤独感概述第11-18页
        2.1.1 孤独感的概念界定与理论研究第11-12页
        2.1.2 孤独感的分类第12-13页
        2.1.3 孤独感的测量工具第13-14页
        2.1.4 国内外关于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2.1.5 国内外对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第15-17页
        2.1.6 当前高中生孤独感现状第17-18页
    2.2 团体心理辅导概述第18-23页
        2.2.1 团体心理辅导的概念第18-19页
        2.2.2 团体辅导的理论第19-20页
        2.2.3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第20页
        2.2.4 团体心理辅导的分类第20页
        2.2.5 团体心理辅导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状况第20-21页
        2.2.6 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现状第21-22页
        2.2.7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学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现状第22-23页
第3章 研究一:在沪高中生孤独感及相应心理因素的调查研究第23-35页
    3.1 研究目的第23页
    3.2 研究意义第23页
        3.2.1 理论意义第23页
        3.2.2 实践意义第23页
    3.3 研究假设第23-24页
    3.4 研究对象第24页
    3.5 研究工具第24-26页
        3.5.1 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1988)第24页
        3.5.2 简单应对方式问卷(Simplifie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第24-25页
        3.5.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第25-26页
        3.5.4 自尊量表(SES)第26页
    3.6 数据处理第26页
    3.7 结果与分析第26-32页
        3.7.1 高中生孤独感现状分布第26-27页
        3.7.2 非大陆、大陆高中生在孤独感及其他四因素上的差异比较第27-28页
        3.7.3 孤独感及其他四因素的相关分析第28页
        3.7.4 孤独感及其他四因素与组别、性别的方差分析第28-32页
    3.8 讨论第32-35页
第4章 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在沪非大陆高中生孤独感的干预研究第35-49页
    4.1 研究目的第35页
    4.2 研究意义第35页
    4.3 研究假设第35页
    4.4 研究对象第35-36页
    4.5 研究方法第36-37页
        4.5.1 实验设计第36页
        4.5.2 实验变量第36页
        4.5.3 实验过程第36-37页
    4.6 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第37页
    4.7 团体辅导干预过程简述第37页
    4.8 结果与分析第37-49页
        4.8.1 实验组、对照组在孤独感及其他三因素上的前测差异比较第37-38页
        4.8.2 实验组、对照组孤独感及其他三因素在前、中、后测中的变化比较第38-44页
        4.8.3 后测中介效应分析第44-46页
        4.8.4 讨论第46-49页
第5章 本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第49-50页
    5.1 本研究中的创新之处第49页
    5.2 本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49-50页
第6章 结论与教育建议第50-53页
    6.1 结论第50页
    6.2 教育建议第50-53页
        6.2.1 个体方面第50-51页
        6.2.2 学校方面第51页
        6.2.3 教师方面第51页
        6.2.4 家庭与社会方面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附录1 研究调查问卷第56-61页
附录2 向阳之旅——降低在沪非大陆高中生孤独感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第61-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生体育课堂情境兴趣问卷》的编制
下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微课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