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2 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9-13页 |
1.3 研究步骤 | 第13-1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二、先秦“呼吸”类词语义场描写 | 第17-38页 |
2.1 先秦“呼吸”类词义项整理归纳 | 第17-19页 |
2.2 “呼吸”类词语义场描写 | 第19-20页 |
2.3 “呼吸”类词子义场描写 | 第20-36页 |
2.3.1 “呼”类词子义场描写 | 第21-24页 |
2.3.1.1 “呼”词义描写 | 第21-23页 |
2.3.1.2 小结 | 第23-24页 |
2.3.2 “息”类词子义场描写 | 第24-32页 |
2.3.2.1 “息”词义描写 | 第24-28页 |
2.3.2.2 “叹”词义描写 | 第28-29页 |
2.3.2.3 “喘”词义描写 | 第29-30页 |
2.3.2.4 “喟”词义描写 | 第30-31页 |
2.3.2.5 “呬”词义描写 | 第31-32页 |
2.3.2.6 小结 | 第32页 |
2.3.3 “吹”类词子义场描写 | 第32-35页 |
2.3.3.1 “吹”词义描写 | 第32-34页 |
2.3.3.2 “呴”词义描写 | 第34页 |
2.3.3.3 “嘘”词义描写 | 第34-35页 |
2.3.3.4 小结 | 第35页 |
2.3.4 “吸”类词子义场描写 | 第35-36页 |
2.3.4.1 “吸”词义描写 | 第35-36页 |
2.3.4.2 小结 | 第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三、先秦“呼吸”类词语法功能描写 | 第38-48页 |
3.1 “呼”类子义场语法功能描写 | 第38-40页 |
3.1.1 “呼”语法功能描写 | 第38-39页 |
3.1.2 小结 | 第39-40页 |
3.2 “息”类子义场语法功能描写 | 第40-44页 |
3.2.1 “息”语法功能描写 | 第40-41页 |
3.2.2 “叹”语法功能描写 | 第41-42页 |
3.2.3 “喘”语法功能描写 | 第42-43页 |
3.2.4 “喟”语法功能描写 | 第43-44页 |
3.2.5 “呬”语法功能描写 | 第44页 |
3.2.6 小结 | 第44页 |
3.3 “吹”类子义场语法功能描写 | 第44-46页 |
3.3.1 “吹”语法功能描写 | 第44-45页 |
3.3.2 “呴”语法功能描写 | 第45页 |
3.3.3 “嘘”语法功能描写 | 第45-46页 |
3.3.4 小结 | 第46页 |
3.4 “吸”类子义场语法功能描写 | 第46-47页 |
3.4.1 “吸”语法功能描写 | 第46页 |
3.4.2 小结 | 第46-47页 |
3.5 小结 | 第47-48页 |
四、先秦“呼吸”类词词义引申文化内涵的多角度探索 | 第48-54页 |
4.1 先秦“呼吸”类词词义文化现象探索研究 | 第48-49页 |
4.2 先秦“呼吸”类词词义中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研究 | 第49-51页 |
4.3 先秦“呼吸”类词词义演变伴随的民族文化心理延展研究 | 第51-53页 |
4.4 小结 | 第53-54页 |
五、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