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交叉口视距三角形的交通冲突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 | 第13页 |
1.3 研究范围及目标 | 第13-14页 |
1.3.1 研究范围界定 | 第13-14页 |
1.3.2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交通冲突相关理论概述 | 第17-32页 |
2.1 交通冲突基本原理 | 第17-19页 |
2.1.1 交通冲突的定义 | 第17页 |
2.1.2 交通冲突产生的过程 | 第17-18页 |
2.1.3 交通冲突的描述模型 | 第18-19页 |
2.2 交通冲突分类方法 | 第19-25页 |
2.2.1 交通冲突按交通流行驶轨迹分类方法 | 第19-23页 |
2.2.2 T字型无控交叉口冲突分类 | 第23-25页 |
2.3 交通冲突严重性的判别方法 | 第25-30页 |
2.3.1 判断交通冲突发生的指标选择 | 第25-28页 |
2.3.2 PET的记录方法 | 第28-30页 |
2.4 视距三角形对交通冲突的影响 | 第30-3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3章 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计算模型 | 第32-40页 |
3.1 无控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计算模型 | 第32-35页 |
3.1.1 停车视距计算模型 | 第32-34页 |
3.1.2 左、右转视距三角形模型 | 第34-35页 |
3.2 次路停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计算模型 | 第35-39页 |
3.2.1 间隙接受理论 | 第36页 |
3.2.2 临界间隙 | 第36-37页 |
3.2.3 次路左、右转视距三角形模型 | 第37-3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调研方案与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6页 |
4.1 调研方案设计 | 第40-43页 |
4.1.1 调研目的 | 第40页 |
4.1.2 调研方案 | 第40页 |
4.1.3 调研步骤 | 第40-43页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3-45页 |
4.2.1 方差分析概述 | 第43-44页 |
4.2.2 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44-4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数据统计分析与处理 | 第46-57页 |
5.1 视距三角形计算 | 第46-48页 |
5.1.1 群星路与星汉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 第46-47页 |
5.1.2 长青路与星辰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 | 第47-48页 |
5.2 视距三角形对冲突数的影响 | 第48-53页 |
5.2.1 视距三角形对冲突总数的影响 | 第48-50页 |
5.2.2 视距三角形对不同冲突类型冲突数的影响 | 第50-53页 |
5.3 视距三角形对冲突严重度的影响 | 第53-55页 |
5.3.1 视距三角形对严重冲突总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5.3.2 视距三角形对不同冲突类型严重度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 视距三角形影响交通冲突的原因分析 | 第55-56页 |
5.5 交叉口视距改造建议 | 第5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