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10-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2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6-2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6-19页 |
1.1.2 现实意义 | 第19-21页 |
1.1.3 理论价值 | 第21-22页 |
1.2 研究问题、方法及研究路线 | 第22-27页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22-23页 |
1.2.2 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1.2.3 研究路线 | 第25-27页 |
1.3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第27-3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1.3.2 样本及数据 | 第27-29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9-32页 |
第二章 研究现状与评述 | 第32-64页 |
2.1 基金委托代理关系与治理问题研究 | 第32-39页 |
2.1.1 委托代理理论与公司治理问题提出 | 第32-34页 |
2.1.2 国外对基金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 | 第34-35页 |
2.1.3 国内对基金委托代理关系的研究 | 第35-37页 |
2.1.4 研究评价 | 第37-39页 |
2.2 基金治理状况研究 | 第39-46页 |
2.2.1 公司型基金治理状况的研究 | 第39-41页 |
2.2.2 契约型基金治理状况的研究 | 第41-44页 |
2.2.3 研究评价 | 第44-46页 |
2.3 基金投资行为研究 | 第46-59页 |
2.3.1 基金投资运作的理论基础 | 第46-52页 |
2.3.2 国外对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 | 第52-55页 |
2.3.3 国内对基金投资行为的研究 | 第55-57页 |
2.3.4 研究评价 | 第57-59页 |
2.4 基金治理与行为关系研究 | 第59-62页 |
2.4.1 国外基金治理与行为关系研究 | 第59-60页 |
2.4.2 国内基金治理与行为关系研究 | 第60页 |
2.4.3 研究评价 | 第60-6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三章 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及法律责任 | 第64-78页 |
3.1 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界定 | 第64-70页 |
3.1.1 法学界对不当行为的解释 | 第64-66页 |
3.1.2 证券市场中的“不当行为” | 第66-68页 |
3.1.3 基金投资中的“不当行为” | 第68-70页 |
3.2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主要表现 | 第70-74页 |
3.2.1 基金在投资活动中管理人的不当行为 | 第70-72页 |
3.2.2 基金管理人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益输送 | 第72-73页 |
3.2.3 基金发行中管理人的不当行为 | 第73-74页 |
3.3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74-76页 |
3.3.1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与违法行为 | 第74-75页 |
3.3.2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法律责任 | 第75-7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的原因与危害 | 第78-87页 |
4.1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根源的研究背景 | 第78-79页 |
4.2 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 | 第79-82页 |
4.2.1 问题假设 | 第79页 |
4.2.2 模型建立 | 第79-81页 |
4.2.3 求模型均衡解 | 第81-82页 |
4.2.4 均衡结果分析 | 第82页 |
4.3 基金管理人持基状态下的三方动态博弈分析 | 第82-83页 |
4.4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产生原因 | 第83-85页 |
4.5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危害 | 第8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5-87页 |
第五章 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治理难点与方式 | 第87-102页 |
5.1 基金治理的特殊性 | 第87-90页 |
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难点分析 | 第90-95页 |
5.2.1 持有人大会形同虚设 | 第90-91页 |
5.2.2 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承受能力低 | 第91页 |
5.2.3 基金管理公司自我监督机制羸弱 | 第91-92页 |
5.2.4 基金管理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 | 第92-93页 |
5.2.5 基金管理费率提取方式缺乏有效激励 | 第93-95页 |
5.3 对基金由契约型向公司型转变的思考 | 第95-99页 |
5.3.1 改善契约型基金治理的观点 | 第95-96页 |
5.3.2 设立公司型基金的设想 | 第96页 |
5.3.3 公司型基金治理有效性分析 | 第96-99页 |
5.4 治理基金管理人不当行为的方式 | 第99-100页 |
5.4.1 实行有效的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方案 | 第99-100页 |
5.4.2 建立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机制 | 第10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0-102页 |
第六章 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的研究 | 第102-116页 |
6.1 中国基金管理费与业绩之间的关系 | 第102-106页 |
6.2 基金管理费计提方式的实践与讨论 | 第106-108页 |
6.3 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方案比较 | 第108-113页 |
6.3.1 模型设计 | 第108-109页 |
6.3.2 绝对绩效方案 | 第109-110页 |
6.3.3 相对绩效方案 | 第110-112页 |
6.3.4 比较两种方案最优激励强度下的持有人期望收益 | 第112页 |
6.3.5 模型结果分析 | 第112-113页 |
6.4 相对绩效方案激励效果评价 | 第113-114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七章 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的研究 | 第116-140页 |
7.1 基金管理人持基激励的研究背景 | 第116-118页 |
7.2 持基激励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118-124页 |
7.2.1 变量及参数假设 | 第118-119页 |
7.2.2 没有持基情况下基金管理人效用分析 | 第119-120页 |
7.2.3 持基情况下基金管理人效用分析 | 第120-121页 |
7.2.4 基金管理者不持基与持基情况下基金管理人效用比较 | 第121-122页 |
7.2.5 基金管理人持基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122-124页 |
7.3 中国基金管理人持基效果的实证分析 | 第124-135页 |
7.3.1 变量的选择与测度 | 第124-126页 |
7.3.2 实证模型的设计及测量结果 | 第126-134页 |
7.3.3 实证结果评价 | 第134-135页 |
7.4 管理人持基激励与基金管理人报酬激励的关系 | 第135-139页 |
7.4.1 两种激励方式关系概述 | 第135-136页 |
7.4.2 实证模型设计与分析 | 第136-137页 |
7.4.3 结论与建议 | 第137-139页 |
7.5 本章小结 | 第139-140页 |
结论 | 第140-146页 |
1. 研究结论 | 第140-142页 |
2. 创新和启示 | 第142-144页 |
3. 不足之处 | 第144页 |
4. 研究展望 | 第144-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6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60-162页 |
致谢 | 第162-164页 |
附件 | 第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