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干预下的社会转型期道德建设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3-1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23-26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3-24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4-26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6-35页 |
2.1 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 | 第26-32页 |
2.1.1 道德的涵义 | 第26-27页 |
2.1.2 道德的本质 | 第27页 |
2.1.3 道德的特征 | 第27-32页 |
2.2 政府职能理论 | 第32-34页 |
2.2.1 政府职能的涵义 | 第32-33页 |
2.2.2 政府职能的属性 | 第33-34页 |
2.2.3 政府职能的实现手段 | 第3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3章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序状况及其分析 | 第35-52页 |
3.1 社会转型期家庭道德失序状况 | 第35-37页 |
3.1.1 婚外情导致婚姻忠诚度下降 | 第35-36页 |
3.1.2 实用主义下家庭关系的变形 | 第36-37页 |
3.2 社会转型期社会公德失序状况 | 第37-40页 |
3.2.1 违反公共秩序行为普遍化 | 第38-39页 |
3.2.2 爱心缺失与同情心淡漠 | 第39-40页 |
3.2.3 破坏自然环境现象日益严重 | 第40页 |
3.3 社会转型期职业道德失序状况 | 第40-42页 |
3.3.1 爱岗敬业精神缺失 | 第41页 |
3.3.2 假冒伪劣商品泛滥 | 第41-42页 |
3.4 社会转型期政府职业道德失序状况 | 第42-44页 |
3.4.1 贪污受贿之风盛行 | 第42-43页 |
3.4.2 行政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严重 | 第43-44页 |
3.5 社会转型期道德失序的原因剖析 | 第44-51页 |
3.5.1 社会转型的负效应 | 第45-46页 |
3.5.2 市场经济的负效应 | 第46-48页 |
3.5.3 官德缺失的反向示范效应 | 第48-49页 |
3.5.4 公德缺乏的历史惯性 | 第49页 |
3.5.5 善恶奖惩机制的反向运作 | 第49-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政府道德干预的理论分析与实践前提 | 第52-72页 |
4.1 政府道德干预的必要性分析 | 第52-58页 |
4.1.1 人的自利性与道德利他性的冲突 | 第52-55页 |
4.1.2 利益传导机制的建立 | 第55-58页 |
4.2 政府道德干预的可行性分析 | 第58-63页 |
4.2.1 道德干预是政府职能应有之义 | 第58-60页 |
4.2.2 政府道德干预的政治资源优势 | 第60-61页 |
4.2.3 政府道德干预的历史依据 | 第61-63页 |
4.3 道德干预的实践前提:优化政府职业道德 | 第63-71页 |
4.3.1 政府职业道德优化的意义 | 第63-66页 |
4.3.2 优化政府职业道德的路径选择 | 第66-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5章 政府干预下道德建设主体的科学定位 | 第72-88页 |
5.1 “理想道德”:道德建设的主导 | 第72-78页 |
5.1.1 “理想道德”的涵义和特征 | 第72-74页 |
5.1.2 “理想道德”的价值及其意义 | 第74-75页 |
5.1.3 道德建设主体偏离的人性角度剖析 | 第75-77页 |
5.1.4 道德建设主体偏离的现实角度论证 | 第77-78页 |
5.2 “基础道德”:道德建设的主体 | 第78-87页 |
5.2.1 “基础道德”的涵义和特征 | 第79-81页 |
5.2.2 道德建设主体回归的理论依据 | 第81-83页 |
5.2.3 道德建设主体回归的现实意义 | 第83-85页 |
5.2.4 基础道德的实现依赖政府道德干预 | 第85-8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6章 政府干预下道德动力的激活与强化 | 第88-107页 |
6.1 道德内动力的激活 | 第88-97页 |
6.1.1 道德内动力与道德需要 | 第88-90页 |
6.1.2 道德价值理念的引领 | 第90-94页 |
6.1.3 道德需求心理的培育 | 第94-97页 |
6.2 道德外动力的强化 | 第97-106页 |
6.2.1 道德外动力的构成 | 第97-100页 |
6.2.2 道德外动力与道德内动力的关联 | 第100-101页 |
6.2.3 道德外动力的重要性 | 第101-103页 |
6.2.4 道德文化环境的构建 | 第103-104页 |
6.2.5 道德政治环境的构建 | 第104-10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7章 道德制度化是道德建设的根本 | 第107-127页 |
7.1 道德制度化的可能性 | 第107-111页 |
7.1.1 制度的涵义及其分类 | 第107-108页 |
7.1.2 道德与制度来源的同质性 | 第108-109页 |
7.1.3 道德与制度内涵的相融性 | 第109-110页 |
7.1.4 道德与制度功能的互补性 | 第110-111页 |
7.2 道德制度化的必要性 | 第111-117页 |
7.2.1 道德“自觉性”的失灵 | 第111-113页 |
7.2.2 道德教育的内在缺陷 | 第113-115页 |
7.2.3 道德强制是道德自律的前奏 | 第115-116页 |
7.2.4 制度背后的“公权力”优势 | 第116-117页 |
7.3 道德制度化的现实意义 | 第117-120页 |
7.3.1 解决道德失序的重要途径 | 第118-119页 |
7.3.2 发挥道德规范的固有功能 | 第119-120页 |
7.4 道德制度化的原则 | 第120-123页 |
7.4.1 范围适度原则 | 第120-121页 |
7.4.2 公正公平原则 | 第121-122页 |
7.4.3 稳中有变原则 | 第122-123页 |
7.4.4 可实施性原则 | 第123页 |
7.5 道德制度化的实施路径 | 第123-126页 |
7.5.1 保障道德制度供给 | 第123-125页 |
7.5.2 加强道德制度实施 | 第125-126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结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3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