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 第11-18页 |
1.2.1 研究材料 | 第11-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明清常德诗歌韵部系统 | 第18-74页 |
2.1 明清常德古体诗韵部系统 | 第18-56页 |
2.1.1 阴声部 | 第18-36页 |
2.1.2 阳声部 | 第36-51页 |
2.1.3 入声部 | 第51-56页 |
2.2 近体诗韵与古体诗韵不同之处 | 第56-66页 |
2.2.1 阴声部 | 第56-60页 |
2.2.2 阳声部 | 第60-66页 |
2.3 明清常德古体诗用韵与《广韵》独用、同用对应表 | 第66-72页 |
2.4 明清常德诗人韵部系统的比较表 | 第72-74页 |
第3章 明清常德诗韵合韵及语音讨论 | 第74-90页 |
3.1 阴声韵与阴声韵相押 | 第74-80页 |
3.1.1 模虞部与尤侯部混押 | 第74-75页 |
3.1.2 模虞部与之微部混押 | 第75-76页 |
3.1.3 萧豪部与尤侯部混押 | 第76-77页 |
3.1.4 歌戈部与模虞部混押 | 第77-79页 |
3.1.5 歌戈部与麻佳部混押 | 第79页 |
3.1.6 之微部与皆咍部混押 | 第79-80页 |
3.2 阳声韵与阳声韵相押 | 第80-84页 |
3.2.1 [m]与[n]或[?]尾韵之间的混押 | 第80-81页 |
3.2.2 [?]尾韵之间的混押 | 第81-82页 |
3.2.3 [n]尾韵之间的混押 | 第82页 |
3.2.4 [n] 与[?]尾韵之间的混押 | 第82-84页 |
3.3 阴声韵与阳声韵相押 | 第84-86页 |
3.3.1 尤侯部与东钟部混押 | 第84-85页 |
3.3.2 模虞部与真谆或东钟部混押 | 第85页 |
3.3.3 之微部与先寒或庚蒸部混押 | 第85-86页 |
3.4 入声韵与入声韵或阴声韵相押 | 第86-90页 |
3.4.1 入入相押 | 第86页 |
3.4.2 阴入相押 | 第86-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
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清单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102页 |
致谢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