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汉语教学论文--对外汉语教学论文

副词“一连、连连、接连、连续”的偏误分析及教学设计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0-11页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目的第11页
        1.2.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3 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1 本体研究第12-13页
        1.3.2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第13-14页
    1.4 语料的来源第14-15页
第二章“一连、连连、接连、连续”的本体研究第15-23页
    2.1 语义差异第15-18页
        2.1.1 语义的强度及其表达功效的区分第15-16页
        2.1.2 反复与持续的区分第16-17页
        2.1.3 频率区分和时间区分第17-18页
        2.1.4 语义指向的区分第18页
    2.2 句法差异第18-21页
        2.2.1 与动态助词“了”“着”共现的差异第19-20页
        2.2.2 与数量结构共现的差异第20-21页
    2.3 小结第21-23页
第三章“一连、连连、接连、连续”的偏误分析第23-29页
    3.1 语料统计与分析第23-24页
    3.2 偏误的分类与统计第24-25页
    3.3 偏误的类型第25-29页
        3.3.1 遗漏第25-26页
        3.3.2 误用第26-27页
        3.3.3 错序第27-28页
        3.3.4 误加第28-29页
第四章 偏误原因分析第29-37页
    4.1 学生方面第29-32页
        4.1.1 母语因素—语际负迁移第29-30页
        4.1.2 汉语因素—语内负迁移第30-31页
        4.1.3 学习策略因素第31-32页
    4.2 教学材料方面—教材和工具书的编写问题第32-35页
        4.2.1 编排的完整性第33-34页
        4.2.2 编排没有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第34页
        4.2.3 释义的准确性第34-35页
    4.3 教学方面—教师讲解失误第35-37页
第五章 教学启示和教学设计第37-47页
    5.1 教学启示第37-39页
        5.1.1 四个副词的偏误分析对教材编排的启示第37-38页
        5.1.2 四个副词的偏误分析对课堂教学的启示第38-39页
    5.2“一连、连连、接连、连续”的教学设计第39-47页
结语第47-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附录第52-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现代汉语复句的意象图式构建
下一篇:基于HSK语料库的别字偏误分析及汉字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