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一、绪论 | 第11-16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 文献法 | 第12页 |
2. 文本研究法 | 第12页 |
3. 问卷调查法 | 第12-13页 |
4. 访谈法 | 第13页 |
(三)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1. 质量 | 第13页 |
2. 质量改进 | 第13-14页 |
3. 内部目标与外部目标 | 第14-15页 |
(四) 研究框架 | 第15-16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6-25页 |
(一)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6-21页 |
1. 质量报告编制与发布的理论研究 | 第16-18页 |
2. 质量报告文本研究 | 第18-20页 |
3. 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的研究 | 第20-21页 |
(二)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1-23页 |
1. 关于教育问责报告目的的研究 | 第21-22页 |
2. 关于教育问责报告功能的研究 | 第22页 |
3. 关于教育问责报告形式与内容的研究 | 第22页 |
4. 关于教育问责报告回应社会问责的研究 | 第22-23页 |
(三) 文献评述 | 第23-25页 |
1. 国内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23页 |
2. 国外相关研究的评述 | 第23-25页 |
三、《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质量与内部目标达成 | 第25-38页 |
(一)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质量现状调查与文本研究 | 第25-31页 |
1. 现状调查 | 第25-28页 |
2. 文本研究 | 第28-31页 |
(二)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在内部目标达成中的问题 | 第31-33页 |
1. 质量报告内容不够客观全面 | 第31-32页 |
2. 质量报告对问题披露不够 | 第32页 |
3. 质量报告的内容重点不明确 | 第32页 |
4. 质量报告中部分数据模糊 | 第32-33页 |
(三)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文本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1. 高校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认识存在偏差 | 第33-34页 |
2. 高校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缺乏深入研究 | 第34-36页 |
3. 高校本科教学管理水平不高制约着报告的撰写 | 第36页 |
4.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缺乏社会监督机制 | 第36-38页 |
四、《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与外部目标达成 | 第38-43页 |
(一) 学生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的认知 | 第38-39页 |
1. 学生从何途径查阅质量报告 | 第38页 |
2. 学生对发布效果的认知 | 第38-39页 |
(二)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存在问题及对外部目标达成的影响 | 第39-43页 |
1. 部分高校发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时间滞后 | 第39-40页 |
2.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平台不统一 | 第40-41页 |
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平台缺乏反馈机制 | 第41-43页 |
五、《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质量改进的建议 | 第43-50页 |
(一) 政府应加强对《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的指导与监督 | 第43-45页 |
1. 政府应作出更加具体的规定 | 第43-44页 |
2. 政府应组织建立社会评议制度 | 第44-45页 |
(二) 高校应科学地编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完善发布制度 | 第45-47页 |
1. 完善高校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制度 | 第45页 |
2.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撰写制度 | 第45-47页 |
3. 完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平台发布制度 | 第47页 |
4. 完善多样化的《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渠道 | 第47页 |
(三) 建立社会反馈机制 | 第47-50页 |
1. 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平台反馈机制 | 第48页 |
2. 建立《本科教学质量报告》评估反馈机制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一 | 第54-56页 |
附录二 | 第56-57页 |
附录三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