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0-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关于高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系研究 | 第13-14页 |
1.2.3 关于高校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8-25页 |
2.1“三螺旋理论”及其主要模式 | 第18-19页 |
2.2 相关概念及其内涵 | 第19-25页 |
2.2.1 高校本科专业与产业人才对接的内涵 | 第19-22页 |
2.2.2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特征 | 第22-23页 |
2.2.3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内涵 | 第23-25页 |
第3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分析 | 第25-36页 |
3.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及展望 | 第25-28页 |
3.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现状及需求分析 | 第28-31页 |
3.2.1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现状 | 第28-29页 |
3.2.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 第29-31页 |
3.3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 第31-36页 |
3.3.1 政府层面:对人才培养重视不够 | 第31-33页 |
3.3.2 企业层面:人才开发机制不健全 | 第33-34页 |
3.3.3 高校层面:人才培养模式欠合理 | 第34-36页 |
第4章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分析 | 第36-51页 |
4.1 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简析 | 第36-42页 |
4.1.1 计划提出的初衷 | 第36-37页 |
4.1.2 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及基本要求 | 第37-39页 |
4.1.3 计划实施的具体情况 | 第39-42页 |
4.2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现状 | 第42-47页 |
4.2.1 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机制 | 第43页 |
4.2.2 构建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 第43-44页 |
4.2.3 实施分段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 | 第44-45页 |
4.2.4 建立双师结构的专兼教师队伍 | 第45-46页 |
4.2.5 构建能力为重的实践教学体系 | 第46-47页 |
4.3 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第47-51页 |
4.3.1 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 第48页 |
4.3.2 缺乏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 | 第48-49页 |
4.3.3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管理困难 | 第49页 |
4.3.4“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经费不足 | 第49-51页 |
第5章 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 第51-56页 |
5.1 政府层面:健全政策保障,发挥协调作用 | 第51-52页 |
5.2 企业层面:加强企业与高校合作 | 第52-54页 |
5.3 高校层面:加快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 | 第54-5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6-58页 |
6.1 研究的基本观点 | 第56-57页 |
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57页 |
6.3 研究的局限性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