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选题背景 | 第9页 |
2.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3. 目前我国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2-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 文献法 | 第13页 |
2. 比较法 | 第13-14页 |
3. 调查法 | 第14页 |
(四)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一、 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界定及意义 | 第17-23页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7-19页 |
1. 基础教育 | 第17页 |
2. 高等教育 | 第17页 |
3. 协同培养 | 第17-18页 |
4. 创新型人才 | 第18-19页 |
(二) 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意义 | 第19-23页 |
1. 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第19-22页 |
2. 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 第22-23页 |
二、 当前我国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现状分析 | 第23-31页 |
(一) 协同培养现状 | 第23-25页 |
1. 对基础教育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 | 第23-24页 |
2. 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未能有效衔接 | 第24-25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25-27页 |
1. 创新人才培养概念化 | 第25-26页 |
2. 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不一致 | 第26页 |
3. 教育内容未能有效衔接和融合 | 第26页 |
4. 忽视思维方式的基础性 | 第26-27页 |
(三) 根源 | 第27-31页 |
1. 招生选拔与评价制度 | 第27页 |
2. 应试教育盛行 | 第27-28页 |
3. 传统教育障碍 | 第28-31页 |
三、 中美两国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比较分析 | 第31-43页 |
(一) 培养体系 | 第31-32页 |
1. 美国的协同培养体系 | 第31-32页 |
2. 中国的单一培养体系 | 第32页 |
(二) 高考招生制度 | 第32-36页 |
1. 高考在美国 | 第32-34页 |
2. 高考在中国 | 第34-36页 |
(三) 培养模式 | 第36-40页 |
1. 美国的个性化教育 | 第36-38页 |
2. 中国的传统型教育 | 第38-40页 |
(四) 启示 | 第40-43页 |
四、 我国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与措施 | 第43-51页 |
(一) 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原则 | 第43-44页 |
1. 长期培养 | 第43页 |
2. 多元评价 | 第43页 |
3. 合力发展 | 第43-44页 |
4. 个性化教育 | 第44页 |
(二) 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措施 | 第44-51页 |
1. 改革现行高考制度 | 第44-46页 |
2. 改革教学方式 | 第46-47页 |
3. 改革课程设置 | 第47-48页 |
4. 改革教育管理方式 | 第48-51页 |
五、 我国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成功范例 | 第51-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