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选题缘起 | 第11-12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1、了解儿童有声读物现状 | 第12-13页 |
2、对儿童有声读物发展的建议 | 第13-14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1、对于儿童有声读物的相关研究 | 第14页 |
2、对于儿童语言艺术的研究 | 第14-15页 |
3、对于儿童有声读物的传播效果分析 | 第15-16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文献梳理法 | 第16页 |
2、问卷调查法 | 第16页 |
3、对比分析法 | 第16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一、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历程 | 第19-26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有声读物 | 第19页 |
2、儿童有声读物 | 第19-21页 |
(二)、儿童有声读物的发展状况 | 第21-22页 |
(三)、儿童有声读物的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二、儿童有声读物语言创作者与受众分析 | 第26-34页 |
(一)、儿童有声读物语言创作者分析 | 第26-28页 |
1、爱讲故事的孙敬修爷爷 | 第26-27页 |
2、童话大王郑渊洁 | 第27页 |
3、鞠萍姐姐和《七巧板》 | 第27-28页 |
4、自媒体之《凯叔讲故事》 | 第28页 |
(二)、儿童有声读物的受众分析 | 第28-34页 |
1、儿童的界定 | 第29页 |
2、儿童的心理特征 | 第29-31页 |
3、儿童的接收特征 | 第31-32页 |
4、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接收状况 | 第32-34页 |
三、儿童有声读物内容与介质分析 | 第34-40页 |
(一)、儿童有声读物的内容分析 | 第34-38页 |
1、传统启蒙教育类 | 第34-35页 |
2、游戏益智类 | 第35-36页 |
3、科普知识类 | 第36页 |
4、文明习俗类 | 第36-37页 |
5、心理健康类 | 第37-38页 |
(二)、儿童有声读物传播介质分析 | 第38-40页 |
1、大众媒介类 | 第38-39页 |
2、磁带光盘类 | 第39页 |
3、游戏机、点读机、早教机电子设备类 | 第39页 |
4、互联网类,听书网站类 | 第39-40页 |
5、智能移动媒体类 | 第40页 |
四、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与传播效果分析 | 第40-48页 |
(一)、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对儿童的积极影响 | 第41-43页 |
1、声音陪伴,丰富情感 | 第41页 |
2、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 第41-42页 |
3、开拓视野,培养兴趣 | 第42页 |
4、影响行为方式 | 第42-43页 |
(二)、基于问卷对儿童有声读物传播效果分析 | 第43-48页 |
1、问卷目的 | 第43页 |
2、问卷设计 | 第43页 |
3、问卷结果 | 第43-48页 |
五、儿童有声读物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 | 第48-54页 |
(一)、新时期多媒体时代下儿童有声语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48-50页 |
1、内容陈旧、形式单一 | 第48-49页 |
2、缺乏创作动机、创作队伍少、经费问题突出 | 第49页 |
3、从业门槛低,产品制作水平粗烂 | 第49页 |
4、创作内容不符合少儿发展心理,成人化、庸俗化现象严重 | 第49-50页 |
(二)、问题的解决对策 | 第50-54页 |
1、转变行业发展理念、培养规范化的从业人员 | 第50页 |
2、创新媒体技术、多渠道多形式结合国外先进理念 | 第50-51页 |
3、深入研究儿童心理课程,有声读物发展人性化 | 第51-52页 |
4、满足儿童个性化需求和互动需求 | 第52-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附录 有关儿童有声读物语言艺术研究的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