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传统地理课堂对隐性知识的培养存在缺失 | 第8页 |
·新课程改革对地理隐性知识培养的要求 | 第8页 |
·数字地理实验室为提高地理隐性知识培养提供有利条件 | 第8-9页 |
·课题意义 | 第9页 |
·研究目标 | 第9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国内外关于隐性知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外隐性知识培养研究 | 第10-12页 |
·国内隐性知识培养研究 | 第12-13页 |
·小结 | 第13页 |
·国内外地理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外地理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国内地理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小结 | 第15页 |
·国内外地理实验室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国外地理实验室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内地理实验室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页 |
·研究的重点、方法及思路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重点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20-26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0-21页 |
·理论概述 | 第20-21页 |
·建构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作用和启示 | 第21页 |
·认识发展理论 | 第21-23页 |
·理论概述 | 第21-22页 |
·认识发展理论对本研究的作用和启示 | 第22-23页 |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理论概述 | 第23页 |
·认知结构理论对本研究的作用和启示 | 第23-24页 |
·人本主义理论 | 第24-26页 |
·理论概述 | 第24-25页 |
·人本主义理论对本研究的作用启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地理隐性知识培养现状及培养原则和路径 | 第26-33页 |
·隐性知识和地理隐性知识 | 第26-29页 |
·隐性知识的概念 | 第26页 |
·隐性知识的主要特征 | 第26-27页 |
·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对比 | 第27-28页 |
·显性知识对隐性知识的影响 | 第28页 |
·地理隐性知识 | 第28-29页 |
·地理隐性知识培养现状 | 第29-30页 |
·忽视培养内容 | 第29页 |
·培养方式不系统 | 第29-30页 |
·培养方法单一 | 第30页 |
·隐性知识培养的原则 | 第30-31页 |
·主动性原则 | 第30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30页 |
·灵活性原则 | 第30-31页 |
·自然性原则 | 第31页 |
·隐性知识培养路径研究 | 第31-33页 |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结合 | 第31-32页 |
·动手实践 | 第32页 |
·互动合作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培养隐性知识的优势和策略 | 第33-39页 |
·数字地理实验室 | 第33-34页 |
·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培养隐性知识的优势 | 第34-36页 |
·数字地理实验室的直观性特点 | 第34-35页 |
·数字地理实验室的高度参与性 | 第35页 |
·数字地理实验室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 第35-36页 |
·利用数字地理实验室培养隐性知识的策略 | 第36-39页 |
·创设教学情境,增加学生对地理的体验和实践 | 第36-37页 |
·增加课堂的交流,让隐性知识流动起来 | 第37页 |
·增加教师对隐性知识概念的理解,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学习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数字地理实验室对隐性知识培养效果的实证研究 | 第39-50页 |
·数据来源 | 第39页 |
·问卷分析 | 第39-47页 |
·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 第40-41页 |
·学生对地理隐性知识的了解及掌握程度 | 第41-44页 |
·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研究 | 第44-45页 |
·地理课堂中知识学习的效率研究 | 第45-46页 |
·学生对于地理课堂的认识 | 第46-47页 |
·实证研究的结论和思考 | 第47-50页 |
·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47页 |
·思考 | 第47-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0页 |
·创新点 | 第50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50-52页 |
附录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