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政治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引言第7-8页
一、思品课"学案导学"模式的提出第8-15页
 (一) 思品课的课程定位与教学现状第8-10页
  1. 思品课的课程定位第8页
  2. 当前思品课的教学现状第8-9页
  3. 思品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第9-10页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与特征第10-12页
  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第10页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第10-12页
 (三) 思品课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第12-15页
  1.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第12-13页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第13页
  3. 有利于"减负"第13页
  4. 有利于实现思品课程目标,提高思品课的实效第13-15页
二、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第15-21页
 (一) 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1. 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第15页
  2. 教育学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理论第15-16页
  3. 学科理论基础——品德发展与教学的关系第16页
 (二) 思品课"学案"编写模式的构建第16-20页
  1. "学案"概述第16-17页
  2. 思品课"学案"编写的模式第17-19页
  3. "学案"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第19-20页
 (三)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第20-21页
三、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第21-28页
 (一) 实施原则第21-23页
  1. 以情境设置为前提第21页
  2. 以材料为依托第21页
  3. 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手段第21-22页
  4. 以学生为主体第22页
  5. 以学会学习为核心第22-23页
  6. 以活动为载体第23页
 (二) 操作程序第23-26页
  1. 操作程序第23-26页
  2. 案例分析第26页
 (三) 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第26-28页
  1. 新授课的要求第26-27页
  2. 复习课的要求第27-28页
四、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其分析第28-34页
 (一) 教育实验第28-31页
  1. 预期目标第28页
  2. 实验设计第28-29页
  3. 结果分析第29-31页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第31-34页
  1. 学生知行不一第31-32页
  2. 课堂难以管理第32页
  3. 教师的学识素养跟不上、负担加重第32-33页
  4. 存在重"学案"、轻教材的错误倾向第33-34页
结束语第34-35页
参考文献第35-37页
附录第37-46页
 附录A: 《拥抱美好未来》学案设计第37-42页
 附录B: "学案导学"模式课堂实施案例第42-46页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第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数字地理实验室的隐性知识培养研究
下一篇:关于农村初中生道德失范成因与对策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