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建构与思考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思品课"学案导学"模式的提出 | 第8-15页 |
(一) 思品课的课程定位与教学现状 | 第8-10页 |
1. 思品课的课程定位 | 第8页 |
2. 当前思品课的教学现状 | 第8-9页 |
3. 思品课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二)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与特征 | 第10-12页 |
1.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涵义 | 第10页 |
2.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 第10-12页 |
(三) 思品课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意义 | 第12-15页 |
1. 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 第12-13页 |
2.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 第13页 |
3. 有利于"减负" | 第13页 |
4. 有利于实现思品课程目标,提高思品课的实效 | 第13-15页 |
二、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15-21页 |
(一) 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1. 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 第15页 |
2. 教育学理论基础——"支架式教学"理论 | 第15-16页 |
3. 学科理论基础——品德发展与教学的关系 | 第16页 |
(二) 思品课"学案"编写模式的构建 | 第16-20页 |
1. "学案"概述 | 第16-17页 |
2. 思品课"学案"编写的模式 | 第17-19页 |
3. "学案"编写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19-20页 |
(三)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 第20-21页 |
三、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实施 | 第21-28页 |
(一) 实施原则 | 第21-23页 |
1. 以情境设置为前提 | 第21页 |
2. 以材料为依托 | 第21页 |
3. 以计算机多媒体等为手段 | 第21-22页 |
4. 以学生为主体 | 第22页 |
5. 以学会学习为核心 | 第22-23页 |
6. 以活动为载体 | 第23页 |
(二) 操作程序 | 第23-26页 |
1. 操作程序 | 第23-26页 |
2. 案例分析 | 第26页 |
(三) 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 | 第26-28页 |
1. 新授课的要求 | 第26-27页 |
2. 复习课的要求 | 第27-28页 |
四、思品课"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及其分析 | 第28-34页 |
(一) 教育实验 | 第28-31页 |
1. 预期目标 | 第28页 |
2. 实验设计 | 第28-29页 |
3. 结果分析 | 第29-31页 |
(二) 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 | 第31-34页 |
1. 学生知行不一 | 第31-32页 |
2. 课堂难以管理 | 第32页 |
3. 教师的学识素养跟不上、负担加重 | 第32-33页 |
4. 存在重"学案"、轻教材的错误倾向 | 第33-34页 |
结束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7页 |
附录 | 第37-46页 |
附录A: 《拥抱美好未来》学案设计 | 第37-42页 |
附录B: "学案导学"模式课堂实施案例 | 第42-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6页 |